第一批公私合营的企业
记者:全聚德是一个老字号,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老企业都经过了一个公私合营改制的过程,那是什么状态?
姜俊贤:全聚德创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到今天正好145年了,在这100多年的历史我把它归纳成几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从1864到1952年以前,由鸡鸭烤炉铺逐渐发展成为了餐饮、做店经营,再进一步发展成为京城餐饮界非常有名的以烤鸭为代表菜品的餐饮企业,当年号称“天下第一楼”,因为它是前门大街第一家盖二层小楼的,所以称为“天下第一楼”。这个阶段,到了40年代,由于战乱,经济形势越来越不好,以至于到1949年前后已经难以维系了,到北京解放以后,全聚德经营不下去了,所以当时提出了歇业,当时他们把歇业请求报到了北京市政府,那时还是彭真当市长,非常重视民族品牌的发展,认为全聚德这样有名的餐饮企业不能在刚刚解放不久就经营不下去了,政府应该给予扶持,所以提出来是不是可以搞公私合营,在1952年,全聚德最早进行了公私合营。
记者:是第一批公私合营的企业?
姜俊贤:比第一批还早,我们国家大部分公私合营都是在1956年进行的,全聚德1952年就进行公私合营了,1952年以后变成了公股和私营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企业。
记者:为什么当初全聚德会是比第一批还领先的公私合营企业?当时是因为什么情况?
姜俊贤: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经营困难,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撤退时欠了很多钱,在全聚德吃完饭不给钱,物价飞涨,战乱期间来餐馆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少,经营很困难,到了发不出去工资的程度。
记者:后来国家控股,控股比例有多大?以前我也比较关注老字号,在我目前粗浅看来,比较好的老字号就是全聚德和同仁堂,我看其他几个在大栅栏的老字号还是在原始状态下原地踏步,或者说步伐比较慢,老字号如何发展壮大,请您解释一下这两个问题。
姜俊贤:关于比例问题是这样的,老字号,当年公私合营,包括1956年,大多是采取五五分成的比例,公家入一半资,资方持有50%的股份,那时也不像现在这样强调51%控股权什么的,反正就是双方合作。
记者:当时是和政府哪个部门合作?
姜俊贤:当时没有具体的经济部门,后来成立了饭店办公室,又演变成服务局。
记者:是这个单位的前身?
姜俊贤:对。服务局后来又为什么变成两家呢?服务局在1982年的时候一分为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外事接待工作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服务局掌管的北京饭店、前门饭店等一大批具有外事能力的大型高级饭店要单独分离出来,现在叫四星、五星了,当时也没那么分,当时分离出来专程用于外事接待,所以分成第一服务局、第二服务局,当时饭店是八大饭店,但说光是饭店不行,还要有著名餐饮啊,要说餐饮肯定是全聚德了,全聚德这三家店拿谁?拿前门吧,就这样,前门全聚德就归了第一服务局,和平门、王府井留在了第二服务局,是这么来的,后来第一服务局又发展成为旅游局。后来局建制又进一步改革,演变成了总公司,企业化,这是一个大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