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发现了一处以仰韶文化内涵为主的西水坡遗址。1989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西水坡蚌壳进行碳十四测定,并经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6460(正负误差135年)。西水坡45号墓中龙虎蚌陈设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传统天文学四象体系。一些学者用天文学的观点对45号墓进行解释。他们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准确的天象推算,发现45号墓所有迹象和其时代的真实天象完全吻合。“四象”中只有“两象”是和当时人们心中只有冷暖两个季节的划分相适应的,从而大胆地得出结论,45号墓是中国最早的天象图。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在《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一文中写道:“回忆去年(即1987年)秋冬,凡接触到西水坡45号墓材料的人,不管是亲自参观还是看见照片,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后世长期流传的青龙、白虎。可是后来,从报上新闻到发掘简报,没有涉及这一点。揣想其原因,似乎不外这样几点:一个是墓室外面又有不同的龙、虎及其他动物图形,而且整个遗址发掘尚未结束;另一个是不少人认为青龙、白虎的观念起源甚晚,甚至说‘是秦汉之后的产物’,以之比附史前时期,恐怕太危险了……可是,45号墓蚌壳图形和青龙、白虎之相似,实在是太明显了……至于墓主脚下的三角形,方向是正北,我们不妨猜想为帝星(北极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在李学勤先生“帝星”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45号墓墓主脚下的三角形推断为北斗。濮阳西水坡遗址表明早在距今6000年前当地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就形成了以“北斗”、“北极星”为参照的天象观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