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

时间:2012-02-16 11:02 中华老字号网 点击:我要评论

现在是科学恢复中华历史文化之真相,彻底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全面贯通中华传统文化生命的时候了! 自孔子编撰、传授传世《易经》2500多年以来,围绕这个被中华民族子子孙孙

现在是科学恢复中华历史文化之真相,彻底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全面贯通中华传统文化生命的时候了!

自孔子编撰、传授传世《易经》2500多年以来,围绕这个被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捧为六经之首的伟大著作产生的种种疑问始终在“折磨”并“拷问”着我们。究其原因,后人根本无法彻底解开这个包容“经天纬地”思想的伟大著作!

孔子将传世《易经》编撰成册后尤无法解读其出处和真正的思想内涵。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彬彬矣。’”帛书《要》篇载:“夫子(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孔子对《易》钻研可谓用力,最终也只能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来含糊表达,还发出“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由衷感慨和自我诘问。继孔子之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父子也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发出了“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的感叹。随着汉朝儒家经学的确立,《周易》被列为六经之首,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汉朝以来后世为阐述易理而留下的易学著作,不下三千种,传世《易经》依然是人们心中不解的困惑。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易学研究大师金景芳在《周易讲座》中写道:“要把《易经》都解释明白,我看很难。我们尽可能地多理解一些。我们对《周易》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要走极端。”“今天,我们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能够把《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解开。”

传世《易经》何以成为一个民族非要解开的困惑?因为它已然成为一个民族灵魂的代名词!在对中国现代影响至为深刻的五四运动中,一代知识分子就把西方近代文明简化为科学和民主两大因素,另一方面则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个单一的整体与西方近代文明对立起来。实际上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迷信、封建文化简单地等同了!而传世《易经》自然而然地成为迷信、封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直到今天不是依然如此吗?2004年9月3日,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做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他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同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2005杨振宁又在中国中医药报社主编的《哲眼看中医》一书中指出:“如果现在我们研究中医理论仍然坚持将二者(指与易经)统一起来,认为中医理论仍要继续原来的想法,我认为中医、中医药没有前途。中医传承了易经中分类精简的精神,分类上坚持阴阳、表里、寒热,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架构的话,中医学一定没有前途。所以我们要抛弃中医的理论,因为其中参杂有几近迷信的成分,而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