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15)

时间:2012-02-16 11:02 中华老字号网 点击:我要评论

六、易之业 从传世《易经》形成的源流来看,早在2500多年其被孔子编撰并大力传播之前,中华知识体系就已然形成。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著名考

六、易之业

从传世《易经》形成的源流来看,早在2500多年其被孔子编撰并大力传播之前,中华知识体系就已然形成。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在为作者《远古图符与<周易>溯源》一书作的寄语中言写道:“在连绵不断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先民留下了丰富的图符、传说和典籍,形成了一条相续发展的对宇宙、自然、社会、人们自身无所不包的认知体系,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自然包容了中华先民创造的超越历史和阶级局限的具有科学、民主精神的对自然、生命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理性知识。正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容的理性知识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华民族方创造了领先世界几千年的伟大历史。而近500年来,中华民族的落后,却正是此等理性知识逐步没落的结果。当西方世界迅速崛起,我们的前人再次从西方看到了科学民主的曙光!而西方科学民主的曙光自然映衬出一再变异的中华文化的黯然与衰落!我们躬身自省,我们反对的是被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一己之利而变异了的玄学和迷信思想,而绝不是其中包容的中华先民创造的超越历史和阶级局限的具有科学、民主精神的对自然、生命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理性知识。

就作者所揭示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先人创造的知识体系与西方科学相比较而言,它们同样是对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内的自然、生命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揭示,都具有科学理性民主精神的特质。两者的差别则在于民族性。由于各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积累文化知识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同样导致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思维模式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了两者之间产生的新的知识的差异。具体而言,中学产生于宏观天象,而西学则始发于微观事物。中学强调格物致知,西学强调逻辑推理。由于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使得西学、中学各成体系、自成功用。两者无法兼容(融会贯通),但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西学如显微镜,可以清晰地显现出物质的微观组织结构,并为人类的“控制性工程”提供条件;中学则如望远镜,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使我们看到遥远的前方,便于为人类前行提供航向。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西学,其所包容的自然知识、生命知识及其社会知识各自为体,科学与人文分立,构不成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而建立在格物致知辩证思维基础上的中华文化,科学与人文则是一个有机的体系。西学以逻辑思维模式认知的事物规律,简单明了,保密不易,便于知识的传授。中学在格物致知思维模式下获得的知识,虽具有举一反三的优势,但因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故很容易被玄化,不易于知识的传授。正确地看待中西方知识体系的差异可以中华提高民族的自信心,促使我们从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中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进而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中挖掘曾支撑中华民族创造五千年文明的知识源泉和人性力量,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