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卓有成效。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山西五台山、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杭州西湖文化景区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世界遗产41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项,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8项。重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颁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管理办法》等。加大世界遗产监测巡视力度,初步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监测巡视体系。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有序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不断推进博物馆建设和免费开放工作,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3415个,新建、扩建重点博物馆200余座。中国国家博物馆扩建工程竣工;首都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科技馆、山东省博物馆等新建、扩建项目竣工开放;安徽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建设持续推进。博物馆门类日益丰富,办馆主体呈多元化,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日渐增多,经文物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达328个。初步形成门类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
——免费开放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初,按照中央部署,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全面启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免费开放专项经费20亿元。截至目前,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804个,年接待观众5.2亿人次,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博物馆的知识殿堂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免费开放加快了博物馆融入社会的步伐,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
——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全面启动,公布83个国家一级博物馆、171个二级博物馆和288个三级博物馆,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8%。推进博物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8家博物馆被确定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3家博物馆被确定为培育对象。对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为掌握博物馆绩效、实施动态管理积累了经验。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收藏文物达到2710.8万件(套);新建100余个文物中心库房,试点单位绵阳博物馆文物中心库房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效益显著增强。落实“三贴近”要求,全国博物馆积极融入社会,更新服务理念,充实服务内容,创新展示方法,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主题内容、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显著提升。启动县级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提升工程。推动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陈列展览近万个。“中国记忆”“长江文明”等迎奥运展览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博物馆进社区、进校园等特色活动持续开展,彰显了博物馆的文化魅力。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实践积极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