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魏恒斌当代书论系列(4)

时间:2010-12-24 12:03 中国书画导航网 点击:我要评论

所以,书法的这种力感,可以产生无穷的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它可以陶冶人的性灵,锤炼人的品格,启迪人的思维,培养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德性,激

所以,书法的这种力感,可以产生无穷的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它可以陶冶人的性灵,锤炼人的品格,启迪人的思维,培养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德性,激励人的奋发进取精神。

中国书法经常可以产生“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当书者以“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怀素自序帖》)的高涨兴致、激动情感,挥毫奋疾,在奔泻的情势中应机随遇,变化出奇、新理异趣;结字上下相贯,前后呼应,章法朴茂;点画刚劲洒脱,纤稼相发;结构聚散自如,宏中肆外,开阖擒纵、惊奇跳骏,险境为夷;行间错落参差,茂密而不困闷;节奏鲜明,意连势全,浑然自成的书法神力,倾注于对方(观赏者),以自己的艺术之火,去点燃他人的心灵之火时,就会发生感情的外射,使书者与赏者之间的感情产生倒流和合流。这个过程,就是书法作品情感力的演变。

据此,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暇,或扶临悬观、心领神会,或应求请索,随意挥洒,豪情逸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于笔端纸上,均能成为人们心灵的迹化和审美的寄托。

宋代书家黄庭坚说过:“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且养于心中无俗气”,因“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由此可见,书法与陶冶人类的心灵,有着相当密切的直接关系。而同朝的书论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一文中,则进一步明确指出:“观颜真卿的《中兴颂》,则宏伟发扬,状其功德才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夫承家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浮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进一步阐明书作是书者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真实写照,且具有非同寻常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不愧为呼唤人类进取精神的强有力的法宝。

当代书论系列之四

千载永恒的文脉

——浅谈书法培育创新意识的本源元素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然也是意识形态的任何艺术门类,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科学、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发展。实际上,当一种艺术或违背或阻碍社会发展,或当其变得陈旧老化、不适应人类普遍的审美观感和追求时,就会要求变革这门艺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作为中国书法,所以能经于千载而不衰,主要是在不断地“应时而替”的创新。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和创新的历史。

从象形文字到篆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演变时期,秦之后,遂兴隶书,结束了篆书匀描线条的用笔方法,使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特长得到了新的发挥,初则“随时从宜,靡有常制”(卫恒《四体书势》),用笔修短、粗细、起倒,纯任自然。后来,在此基础上经过总结提高,立成规矩,方有提按、转折等笔法,使书法逐渐形成一门有法可依的艺术,这是我国书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汉末至魏晋,楷书初兴,行草也逐渐风行,王羲之、王献之为此树立了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唐代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器、闻鼓吹,见担夫争道等等一系列生活现象中得到启示,对传统笔法作了大胆的革新尝试,他在今草的基础上,“始弘八法,次演王势,更备九用,则万事无不皆于此”(唐•方明《援笔要说》),新辟狂草一路,“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信众前所未有,堪称“神妙”,被人们誉为“草圣”。“狂颠”怀素对张旭仰慕之至,但他却不被师辈的杰出成就所震撼,敢于以“狂”继“颠”,创连绵草新姿。当时有人做诗称道“古法变尽新有余,始从破体变风姿”、“驰象聚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怀素以“狂”传神,以“怪”得韵,那种前无古人的豪迈气概,痛快淋漓的革新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颜真卿立意绝去隶意,创造出了完整的楷书笔法,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树立了继王羲之之后又一光辉的里程碑。自此后一千二百多年间,尽管书法流派繁多,名家辈出,但书法用笔的基本方法,却未超王、颜两大体系的范围。另有宋代的苏东坡,敢于“老夫聊发少年狂”,遣兴纵笔,随意所至,或运笔恣,作书丰满豪放;或点画长枪大战,得字体势舒展。其书作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至今仍为人称道不衰,其原因全在于他敢于发“狂”创新,独擎一帜、别具风格的结果。还有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作书不分行距字距,融楷、隶、行于一体,如野鸭嗄烟,跌宕不羁,奇态百出,人称“乱石铺街”体。时人虽云其怪,但因其富于独创性,格外令人倾倒。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