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大陆,还是港澳台,凡是热爱中国书法者,无不视为珍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不少海外赤子、炎黄子孙,每当见到祖国的书作时,都是心潮澎湃,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并为此而感到振奋和自豪。世界各国的不少有识之士都想方设法把中国书法作品予以收藏,而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国家的出访人员也常常把书品作为国礼馈赠,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和深情,同时也说明中国书法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现在,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人家都以“华夏儿女”为骄傲,以说中文写汉字,弘扬中国文化为光荣。因此,充分运用书法这一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培育、激励全民的爱国热情,是完全可以收到良佳效果的。
当代书论系列之三
神韵呼唤奋发
——浅谈书法引导进取精神的助推效应
中国书法,素以神韵为脉络。所谓“神”,从狭义上讲,是指书家用笔之气势、力度,全幅之气息、韵趣;广义上讲,是作者的情绪、意识、感悟、品味、人格、操守等个性的有效表露和张扬,是书法艺术的精华和灵魂。所谓“韵”,是指书法的章法、节奏、旋律、对称和呼应的科学运作与创新。古往今来,书家总是将自己的浩然之气,荡然之思,逸然之趣,通过笔情墨韵,交织成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撞击人们心扉的交响乐章,给以震撼而又助推的恒力。这是因为书家在纸上的点画和从字里行间透视出的濡笔挥洒的灼炽情感,在赏识者的心目中,则已演化为能言善语、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柔和婉转的用笔,匀称安稳的结构,恬淡雅逸的韵致,充分抒发了作者“反自然”的出世情思,宛如肖邦在演奏娓娓动听的钢琴鸣奏曲。颜真卿的《祭侄稿》,则饱含忠烈刚贞的气质,犹如朗诵一篇悲壮沉雄的大爱词章。
中国书法的神韵,以骨力为根本,以博采为依托,以书者广阔、豁达、大度的胸怀为基础。历来一切注重神韵之作,尽管书体不同,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以力感为基石。实践证明,无刚用柔,则柔必弱;无柔用刚,则刚必致脆。只有“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才能神韵自生。
这里必须明确,我们所指的“书法力感”,并不是指写字时用力的大小,更不是大力士的直观力,而是书者大脑的驱使力,通过臂、腕、掌、指,传递到柔软的笔锋来实现的,是将自然的刚硬之力转化为柔腕之力——把全身之力转化为笔力。显然这种转化,这种内含力,不能信手拈来,也非朝夕之功,必须通过长期的体察、磨练,方能写出若“惊雷闪电、排山倒海”之力感的字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