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诗歌的魅力让我不断创作——专访著名诗人卢卫平

时间:2010-12-23 14:23 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 点击:我要评论

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珠海讯(记者刁晓平 黄渝晴) 卢卫平的诗歌长于通过尘世生活的庸常化和人物的卑微化的状写来表现悲悯、良知、平等、尊严的意义,通过对底层的关注来彰显人性的份量

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珠海讯(记者刁晓平 黄渝晴) 卢卫平的诗歌长于通过尘世生活的庸常化和人物的卑微化的状写来表现悲悯、良知、平等、尊严的意义,通过对底层的关注来彰显人性的份量,表现的是民生内容,思考的是生存的权利和价值。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放大,发现生活中被遮蔽的意义,从而感动心灵。用林莽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诗性化的认知和睿智的发现,使那些我们熟知的事物闪光。作品反映的虽是琐碎的生活,却体现了现实与审美的诗学价值与意义”。


    在卢卫平的诗歌中,诗人的存在姿态有两种:一是倾诉,二是倾听。俗世生活中的卢卫平是诙谐洒脱,是擅长倾诉的,而在诗歌中,诗人的倾诉才能全部体现在写给母亲的那一类诗中了。在别的诗中,诗人是寡言的,是慎独的,是寂寞又顽固地用自己的心灵去烛照世界的。在这些诗中,诗人更多的是去倾听、去审视、去触摸。诗人倾听来自社会的声音和来自自我心灵的声音,这是种“向下”的姿态和“向内”的姿态。为了更好地帮助倾听,诗人必须俯下身去触摸,去感受来自生命根部的力量和意义。诗人更重要的是要睁开慧眼,在心灵点灯,去发现黑暗中的光明,寒冷中的温暖,灰色中的希望和琐屑中的大美和至德。

 


珠海市著名诗人卢卫平(刁晓平 摄)

 

珠海市著名诗人卢卫平与本站记者黄渝晴合照(刁晓平 摄)
珠海市著名诗人卢卫平与本站记者黄渝晴合照(刁晓平 摄)


    记者黄渝晴:卢老师,您是如何跟诗歌结缘呢?


    诗人卢卫平:我是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写诗。那是一个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我们还是十八九岁的年青人,我们追求的理想就是读书与写作。那时,十个年青人,就有九个人是写诗的,另一个是读诗的。当时的大学中文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写诗、读诗、热爱诗歌。而我班上42个人几乎都在写诗,在这个氛围下,我也开始开始读诗,写诗。二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是无限怀念那个时代。


    记者黄渝晴:卢老师,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您是如何理解诗歌这一词呢?


    诗人卢卫平:随着自己二十多年来不断地学习和创作,我对诗歌的理解在逐步加深。你说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这只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一个诗歌传统。从《诗经》开始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传统,它让诗歌承载了很多社会教化和道德功利的功能。比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当时有很多诗人通过诗歌表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诗歌的本质就是语言,词语。这是诗歌最重要的传统。我们汉语之所以伟大、让人着迷,那是因为从《诗经》开始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有这样一些文学样式来保留汉语语言本身的魅力。一个小孩他可以不知道“床前明月光”是什么意思,但是父母教他,他很容易就能背下来,并且一生不会忘记,这就是诗歌、词语的魅力。我之所以一直创作诗歌,是被我们的母语的魅力吸引了。我是通过词语来观照我的内心世界,来建立我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