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种三七创品牌 梦想在路上

时间:2012-03-01 10:43 生活新报 点击:我要评论

2011年12月,冬日的春城,暖阳高照,一场峰会正在举行。台上一位衣着朴素、皮肤黝黑的小伙儿正在发言,“2001年,我23岁的时候,就在想,能不能创立一个三七品牌……”在场的所有人都静静

虽然自己的企业已经发展壮大,但余育启仍是开足马力地追逐梦想 供图

2011年12月,冬日的春城,暖阳高照,一场峰会正在举行。台上一位衣着朴素、皮肤黝黑的小伙儿正在发言,“2001年,我23岁的时候,就在想,能不能创立一个三七品牌……”在场的所有人都静静倾听着,不时报以热烈掌声。这个小伙儿就是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因为有梦想,余育启创立了今天的“苗乡三七”;因为有勇气,余育启创建了定制农场;因为有行动,他想用一生的时间填满自己的梦想。

不解之缘

白天种三七 晚上守三七

年纪轻轻的,余育启就受到业界众多人士的聚焦。再次见到余育启是在约定的咖啡屋,轻柔的音乐中,余育启坐在一个并不显眼的角落。“我一直觉得年轻时有太多光环笼罩自己,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让自己骄傲甚至找不到方向。”余育启显得有些腼腆。然而,一提到三七,余育启的思绪和话语就变得源源不断。“我与三七打交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承接父辈对三七的情感。”

余育启出身于一个三七世家。爷爷余和谦从1946年开始种植三七,上世纪50年代就发明了自制农药,用于三七病虫害防治。父亲余子畏自幼也开始接触三七。余氏父子俩用自己积累了半个世纪的三七种植技术获得了很好的收益,余子畏成为了当时三七种植业被公认的领头种植大户。因此,余育启从一出生就和三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余育启6岁时,他就和家人一起在田间劳动,接触到了三七。起初,余育启并没有对三七产生浓厚的兴趣,反而有了一种急切的逃离心态,以至于他从小就打定了主意,“一定不沾三七了。”

1997年,余育启离开家乡文山,进入了昆明理工大学读书。到了大学,余育启更加困惑了。“我不知道在大学里我要的是什么。课程基本我能懂,而空闲的时间很多,却又不知道做什么,所以,我想不明白呆在大学做什么?”在昆明理工大学“煎熬”一年后,余育启退学了。由于家庭比较宽裕,他一心想着找点苦吃,“什么最苦?那肯定是种三七。”于是,余育启选择了文山一个贫困村,干起了三七种植。白天要观察三七的生长,晚上要防人来偷,在山上一呆少则两周,多则数月。说到这儿,余育启自嘲地笑了笑。“当时在山上,电、水、路都不通,连个澡都洗不了。”回想起当年,余育启至今难忘。记得有一次,他从山上下来遇到正带着女朋友逛街的好友,见到一身邋遢的余育启竟远远走开,人情的冷暖瞬间让余育启明白了很多。正是有了那么苦的经历,“种三七的那两年时间,让我掌握了种植三七的技术,也练就了比常人更强的承受力。”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