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字号企业商标保护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自身品牌的价值,一些商标被其他公司注册,也就是后来被舆论所称的“抢注”。注册中华老字号商标在海外甚至成为一个行当,在国外网站上甚至还出现了“中华老字号”买卖公司,专门进行中国老字号商标的注册、买卖。被抢注后,大部分都选择了沉默或退出,王致和等少数几家选择了诉讼维权,但是也付出不菲的代价。
老字号受制融资瓶颈
老字号企业要发展,资金问题是首要问题。
在加紧制定中华老字号管理办法的同时,商务部也正在酝酿成立专项基金进行中华老字号的保护。
商务部等14个部委2008年联合发文要求加快推进老字号企业改革、协助解决老字号融资信贷问题、运用财政资金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去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很多投融资政策,帮助老字号解决资金困难。同时还为老字号技术改造和商标注册提供财政补贴。国家文物局也出台相关政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相关传统技艺和传承人都提供资金保护。
但是,仍有很多老字号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要获得政府资金的垂青也不容易。
一些老字号的经营企业仅仅拥有品牌使用权,无法拿来融资。还有拿着公司品牌担保到金融机构贷款时,也常因无形资产不能抵押而告失败。此外,目前对于老字号品牌价值的评估缺乏可以依据的办法,这使得靠抵押品牌来融资困难重重。
尽管北京市是对老字号扶持力度相对较大的地区,每年有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仍然僧多粥少。
从2006年至今,北京市政府每年约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左右扶持老字号发展。此外区级政府也有相应的专项资金,但资金有限。
京华茶叶所在的北京市宣武区过去几年每年用于老字号发展的支持资金在400万以内。宣武区商务委员会主任郭新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到目前为止宣武区正在经营的老字号企业有52家,其中获得商务部第一批“中华老字号”称号的企业有16家。
政府的专项资金究竟如何“用在刀刃上”,使其发挥最大作用也是个问题。郭新说:“老字号企业如果有好的发展项目,在经过审定之后就可以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但是,我们每年几百万的资金也只能做到锦上添花。”
选择“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结果就是在一些项目评估上,规模大的老字号企业更易受重视,而一些规模较小的老字号企业,则很难与专项资金有缘。
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以及财政专项资金的杯水车薪,使得老字号企业对引入国内、国际的社会资金支持产生兴趣。一些地方也鼓励发展较好的老字号企业通过上市解决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