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人喜欢吃,舍得在吃上花钱。因此,餐饮业竞争激烈,花样翻新也快。粤菜海鲜唱罢、川湘菜登场,接着又是杭帮菜、东北菜、农家菜。然而,随着外帮菜的流行,本帮菜似乎被挤出了潮流外,翻开诸多饭店的菜单、端详自家餐桌,记忆里的“肉酿生麸”、“红烧甩水”、“老烧鱼”、“同肠”等经典菜式,不知何时难觅踪影了。
锡帮菜真的“out”了吗?是否能重返潮流?在世博在即,喜迎嘉宾的当下,记者带着疑问走访了业界人士。
锡帮菜没有胎里毛病
体制落后导致自我矮化
都大明是个大忙人,也是旅游服务业里的红人。在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经历,让他走在锡城哪家宾馆都会被学生尊敬的叫一声“都教授”,作为餐饮研究所所长,大大小小的饭店都要请他给新菜“提意见”。学术上说,他是锡帮菜研究者,通俗点讲,他有着人人都羡慕的头衔――“美食家”。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无锡日报就有这样一个专栏――美食家,主笔便是都大明。每周,他都向市民介绍一道锡帮菜及其技艺特色,很受欢迎。
“锡帮菜解放初期一直保持在中游水平,这在地级市中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江苏省能进入其中的也就是苏帮、锡帮和淮阳帮。”据称,不仅锡帮菜早就名声在外,无锡在烹饪方面的职业教育更是走在全国前列,“是国内第一个开展烹饪考工、考核、技术培训的城市,也是当代餐饮教育类型发祥地。”说起锡帮菜的辉煌,都大明能说上好几个晚上,在他坚信的“光荣”里,“锡帮”不缺菜,不缺人,“没有胎里毛病”。但今日锡帮菜式微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都大明认为是体制落后导致的自我矮化。“锡帮‘早发’,后面却没有找准路子,一下子就被其他菜帮超越了。”他举例说,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北京的厨师都要来无锡江南酒家学习,周边的城市的餐饮烹饪更是跟着无锡走。起步早,发展快,但饭店经营趋于“小个体”化操作,没在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形成集群,从而丧失了做大、扬名的最好时机。“你看现在全国做得好的餐饮企业,哪个不是多品牌集团化?全聚德旗下有红梅楼、砂锅居等20多个北京老字号。”他还举例杭帮菜,特色虽不明显,但凭借浙商的精明打造,“知味观”等老店迅速占领市场,幕后是杭州饮食服务有限公司一个巨大的餐饮集团在支撑。“只有形成群体,说话才有分量。”
很多人为锡帮菜究竟该“阳春白雪”还是该“下里巴人”,该恪守传统还是追求时尚新锐而困惑。都大明认为大可不必。锡帮菜不是指某道菜品,而是一种工艺技法,所谓“咸出头,甜收口”,任何一种菜系的菜品到了无锡都能吸纳成为锡帮菜。“该走高端的就要毫不犹豫地包装,该亲民就该踏踏实实地经营。”卖一桌潮汕燕鲍翅的利润如果是锡帮菜的5倍,市场会选谁?市场占有率高了,食客自然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