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长春堂药铺由孙振兰的后代孙三明经营,孙三明是个火居道人(有家室的道人)。当时日本的清凉闻药“宝丹”和避暑药“仁丹”充斥北京市场。为抵制日货,长春堂研制出神效无极丹和太上避瘟散。长春堂的掌柜亲自披挂上阵,身穿道袍,吹吹打打上街搞赠送,京城的百货店、杂货店、零食摊都是“避瘟散”的寄卖点,市民争购,销量剧增。
由于有了“避瘟散”这明星产品,鲜鱼口长巷头条里的长春堂也发展到了有几十间房的规模,甚至成立了印刷说明书、包装袋的印刷厂。仅1933年一年长春堂就卖出了250万盒“避瘟散”。同一年,日本“宝丹”黯然退出中国市场。与“宝丹”的对决,让长春堂成了气候,还在天津、太原开了分店,名下有“仁和堂”药铺、饭庄、木材厂等多种买卖,孙三明去世后,由其内侄张子余经营。
“七七事变”发生后,由于交通受阻,避瘟散销量骤降,而中日间避瘟散与仁丹的较量并没有结束。日本宪兵将长春堂的掌柜张子余绑去,后花200两黄金才把他救出,致使长春堂元气大伤。1942年9月,一场大火烧毁了长春堂的生产厂房。长春堂损失80余万元,赔偿20余万元,共计百万元以上。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统特务又以莫须有罪名将张子余关押9个月,后以300两黄金赎身。新中国成立后,长春堂店铺迁到前门大街路东,后来盖起了很气派的三层中式营业大楼。
这次前门大街复建后,长春堂重张营业。我到前门大街寻找长春堂,接近大街南口路西135号,紧挨着“馄饨侯”,我看到了长春堂的牌子。店面很窄,远不如原来的中式大楼。
东四牌楼的永安堂药铺
当年曾有“内永安、外同仁”之说
清代中药铺大都开在南城,但在繁华的东四十字路口却有一家与同仁堂齐名的老药铺。当年有“内永安、外同仁”之说,“外同仁”指前门外的同仁堂,“内永安”指当时位于内城东四牌楼的永安堂。
据永安堂原主人于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撰刻的《北平永安堂参茸胶醴丸散膏丹药目序》一书载:永安堂始创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比同仁堂还早200多年。
永安堂在历史上曾几易店主,清初期,一度曾为东四牌楼董家金店的属号。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上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逐渐发展成为能够自制16个科门、约1100多种中成药的药店,其中紫雪散、羚翘解毒丸、神授化痞膏等,远近驰名。永安堂也是以讲究药方、精选药材、货真价实、服务上乘而受到顾客的赞誉,得以长存。当年的军政要人和社会名流曾题词赞永安堂“采云蕙圃”、“志在活人”、“济世寿民”、“功在选化”等。解放后永安堂公私合营,成为专门经营医药品的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