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仁堂的药材加工炮制本着“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之道,提高药效,取信于民。王子丰将店伙计的利益与药店营业连在一起,除了固定工资外,按营业额的百分比提取,以此刺激店员的积极性。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千芝堂参加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千芝堂药店。由于千芝堂以中草药饮片品种齐全享誉京城,常吸引全国各地,甚至香港、台湾等地的病人慕名而来。20世纪80年代,千芝堂药店成为北京药材公司供应中央领导和使馆外宾中药的专供点,198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中央领导的中药处方都由千芝堂调剂。
1992年,崇外大街拓展改造,千芝堂转到前门大街200号挂牌营业,1999年6月迁回,租用金伦大厦,2004年4月租期满,千芝堂停业。从此,开业已250余年的老字号千芝堂在京城消失了。现在逛搜秀城的年轻人中,还有知道千芝堂的吗?
1956年,庆仁堂参加公私合营。1958年全市整顿商业网点,庆仁堂参茸堂撤点。1966年“文革”时,珠市口的南庆仁堂药店改名“复康药店”。1989年恢复老字号“南庆仁堂”。
在时大时小的雨中,我已来到了珠市口。记得原来南庆仁堂就在珠市口教堂对面,但现在这里是一片工地。我边寻找,边打听,没有人知道南庆仁堂的去向。我灵机一动,跑到大栅栏的同仁堂内咨询台询问。咨询人员说,现在南庆仁堂在西花市大街。在越来越大的雨中,我急忙赶到西花市大街。在花市清真寺对面,一座大厦的底层看到绿底白字写着“南庆仁堂药店”的招牌,后面显现出“南庆仁堂”黑底金字的老牌匾。店中师傅告诉我,他们在2006年搬到这里营业。
从长巷头条走出的平民药房长春堂
长春堂药铺原址在前门外长巷下头条。这家老店创业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创始人是山东人孙振兰,以制造销售消暑的闻药著称,距今已有210多年的历史。它起步于市井之中,多灾多难,没有某些“老字号”的贵族味道。老北京有句顺口溜:“暑热天,您别慌,快买暑药长春堂。抹进鼻孔通肺腑,消暑祛火保安康”。闻药是一种由药材粉末混合制成的中成药,可归入丸散膏丹中的“散”字名下。“闻”是药的使用方法,区别于外用、内服,只需用鼻子嗅一嗅。闻药在我国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为防治士兵中暑,用薄荷、柿霜、陈皮等配制了早期的闻药“行军散”。
乾隆末年,孙振兰在京城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他勤劳和善,精明能干,后来在前门外鲜鱼口内的长巷头条开了一个小药铺,前店后家,时称“连家铺”。早年,在三伏酷暑的日子,有钱人可以避暑纳凉,而穷苦百姓为生计奔波,炎热之时,闻药成了他们最合适的选择。花上几个铜板,用上一点,一股清凉之气沁入心脾,顿觉全身通泰。闻药在当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清中叶以后,闻药超越了原本防暑降温的功能,作为鼻烟的一种,逐渐成为流行商品,有时还作为戒鸦片时的替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