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的结构并不是很规整,台阶多、楼梯狭窄,却被装修得充满复古风味。进入之后倍感整洁清爽,没有酒楼常见的油腻之气。沉稳的红木四方桌椅上摆放着特别设计的青花细瓷餐具,爱热闹的人可以挑个临街窗口坐着喝茶吃饭,好静的人可以挑个包间,望着窗下飞翘的屋檐发呆。
在这里吃顿饭多少钱?记者上前一打听,用古董楼、红木桌椅招待客人,人均消费最低竟然才30多元。实惠的价格吸引客人纷至沓来,小小的酒楼节假日里要接待260多桌。这是杭州人另一种类型的生意经。
记者留意到,除了王润兴,杭州清河坊里还驻扎着不少家“老字号”,店不算大,但都设计得很精心。而与精致小店相呼应的,是清河坊精致的景。清河坊是杭州保存较为完整的旧街区,起源于南宋。南京人去这里,很自然会联想到夫子庙,但这里先天条件不如夫子庙好,最主要是没有“水”,为了让街区灵动起来,杭州人为这里引了一条人工溪流,种花造景,花园式的景观为“老字号”增加了更多吸引力。
发展“老字号”,政府先行
记者还了解到,在政府层面,杭州振兴“老字号”的工作,是国内城市中最先动起来的,同时有很多创新举措。
如杭州举办的“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已经成为全国“老字号”交流的平台;出版了《杭州老字号系列丛书》,以详细充实的历史史料和历史老照片展示老字号的文化历史脉络;成立了杭帮菜历史博物馆;甚至“走出去”到日本、新加坡、奥地利等地展示;同时支持老字号到境外开店,目前已有老字号在台湾开起了连锁店。
市商务局曾对南京的“老字号”做过一次调研:目前全市有历史记录的“老字号”有90多家,尚在经营的大约为70多家,相当一部分是餐饮。但是由于拆迁、历史包袱重、经营思路陈旧等原因,不少“老字号”面临生存危机和发展瓶颈。
这次的“老字号”之行,给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相关主管部门震动很大。从南京刚出发时,还有企业代表在叨念,“老字号”可以做强,不可做大,摊子铺大了就要亏本。还有企业代表觉得很多名菜是师傅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几代人的心血,不应该改口味。
但是一路下来,看到有70多家连锁的知味观、一道松鼠桂鱼一年卖42万的苏州松鹤楼,卖糕团一年做了6500万元的无锡穆桂英公司,把店开到台北的扬州冶春,一年销售1.2亿只包子的扬州富春……最后回南京再次碰头时,大伙儿不再旧话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