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王”陈国强收购报纸的教训
“我一生最失败的投资就是收购《成报》,今天听到办报就做恶梦,以后也不敢投资报业。”在香港商界长袖善舞、投资几乎百战百胜的“壳王”陈国强,一语道出进军中文报业的惨痛教训。
“壳王”的话音刚落,那边厢,创刊67年的《成报》,却在报庆日遇上香港报界近年最大型的工潮,资方更因涉及长期拖欠员工薪金,而面对遭当局检控的困局。
办报办得好,印报纸如同印银纸;办砸了,便如同烧银纸,传媒圈中人深明此理。可怜身经百战的“壳王”,入主《成报》两年,足足亏了5亿港元,才买来这一“宝贵”的经验,最终不能不壮士断臂;2003年初,陈国强终于把《成报》以1亿元售予由吴征及杨澜控制的“阳光文化”,之后《成报》又转手给大陆“神秘富豪”覃辉。
香港报业竞争进入“战国时代”
“成”字有“成功”之意,不过如今多了个问号。《成报》曾是香港销量第一的冠军大报,今天却被业绩亏损和拖欠员工薪金等问题缠身,大势一去不复返。随着报业竞争在90年代中期白热化,步入“战国时代”,《成报》销量、广告俱如江河日下,自2000年以来已3度易主,买家个个都亏到怕,一路挣扎求存至今。
事实上,《成报》事件是香港报纸媒体面临时代挑战的一个缩影。在弹丸之地的香港,800万市民竟然拥有40多份中英文报纸,严重供过于求;但其中发行量超过10万份的中文报纸却不过三四家,再加上三份免费报章争相参战,市场斗得天昏地暗。其中大众化报章更是恶斗的重灾区,除了两份销量最大的报章之外,那些定位模糊、形象老旧的报纸便成为最弱一环,随时出局。至于定位明确的“左派报纸”,也随着香港回归后政治生态的变化,格局受到限制,市场难于扩展。
老字号报章转型不易随时遭弃
报业今日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业内你死我活的大厮杀,尤其是免费报纸令广告费大降,连畅销的大众报纸也面临威胁;另一方面,究其深层原因,则是来自网络时代的边缘化。媒体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生态及读者群已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日益激烈,未能与时并进、及时转型的老字号报章,不论过去如何辉煌,都将被喜新厌旧的读者逐渐离弃。
而吊诡的是,已被读者标签化了的老牌报纸,其招牌与定位早被定型了,即便有意全面变身、再造鲜明形象,但在读者眼中,这种脱胎换骨反而令他们感到困扰;这犹如一位人人熟识的老妪,忽然要变人造美女,结果是吓跑了老街坊,却又吸引不了新一代读者的视线。成报风波所暴露出来的,正是收费报章正面对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