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诗歌的魅力让我不断创作——专访著名诗人卢卫平(2)

时间:2010-12-23 14:23 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 点击:我要评论

记者黄渝晴:您创作诗歌的灵感都来自哪呢?您觉得创作诗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诗人卢卫平:我觉得这是对诗歌理解的问题,传统的诗歌教育告诉我们


    记者黄渝晴:您创作诗歌的灵感都来自哪呢?您觉得创作诗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诗人卢卫平:我觉得这是对诗歌理解的问题,传统的诗歌教育告诉我们诗歌是表达感情,是抒情。但是,我认为诗歌最根本的是来源于人生的经验,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包括个人的经历、与生活的关系、对平常事物独到的见解。我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于我经验的积累。


    以前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引用罗丹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时,我觉得罗丹的话是绝对的真理,现在我有另外的看法。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不是你有没有发现,而是你看不看得见的问题。就像一把好的小提琴,你不去动它,所有最美妙的音乐都在里面。只要有动它,就算你是全世界最好的演奏家,都不可能把小提琴本身所含最美的音乐全部弹奏出来。


    我一旦看见平常事物背后别人没看见的东西,我就很兴奋。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句话,看见眼前的事物是多么难。意思就是说越是平常的事物,越要看见它就越难。我认为创作诗歌最大的困难:一是提升一首诗的复杂度和内在张力。二是写作者的精神资源究竟有多丰富,是否能上升到哲学这样的高度。几乎所有的诗歌大师,他们的精神资源主要的是靠哲学支撑,要么就是宗教。完成了这两点,我认为写出来的诗歌一定经得起细读。写一首能经得起细读的诗很难。


    记者黄渝晴:从您创作的诗歌来看,您一直都关注着城里的民工、乞丐以及一切“穷人”的生存状态。


    诗人卢卫平:这是我曾经的一个视角。十多年前,我是比较关注城里的民工、乞丐以及一切“穷人”的生存状态,很多人就拿这个写文章,给我下定义。诗人创作诗歌与他自己的身份本身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跟他写什么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是看他怎么写。无论写什么,都有可能写出好诗。我不是为写底层而写底层,也不是刻意去写他们的苦难。我是通过底层的生存状况来反映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困扰,就是无数人因为物质而迷失了方向。我个人认为,坚硬的物质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的脆弱。


    记者黄渝晴:您的大部分作品都围绕着“存在”“哀悼母亲”“回忆乡村生活”这三个主题,为什么选择这几个主题?


    诗人卢卫平:我之所以写这几个主题是因为这是我最熟悉的经验,这种经验我会有更多的体会,更深切的感受。写“乡村”是因为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乡村经验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似乎所有的作家与诗人最重要的写作经验就是乡村和童年。写“母亲”我写的比较多,那是因为母亲给了我一生的苦难和幸福。现在我写的主题与以前相比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