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历久弥新的牌匾
——透视与老字号相关的图书热
●潘启雯
老字号,意味着品质、亲切和唯一。同仁堂、全聚德、冠生园、楼外楼、六必居、狗不理、荣宝斋、瑞蚨祥、内联升……这些百年老店见证了新中国60年的成长历程,它们的牌匾经过岁月的洗礼更加熠熠生辉。中国老字号的传承与继承,创造与发展,仍然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
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不断加强,有关老字号的图书出版或再版却呈方兴未艾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产品同质化、生活品质化的当下,人们不再简单追求物质的满足,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关怀慰藉,这也是人们关注老字号命运和相关图书争相出版或再版,并引发阅读热潮的主要原因。
浓浓的怀旧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作为拥有85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北京的老字号可以说遍地开花,那些老字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既是古都北京的宝贵遗产,也是现代北京的特色名牌。在图书市场上,讲述北京老字号的图书亦格外多。王永斌的《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和《北京的关厢乡镇和老字号》、王正志编著的《中华老字号:认定流程、知识产权保护全程实录》、徐城北的《字号文化:转型艰难老字号》、丁维峻的《北京的老字号》、梁金生主编的《城南老字号》……这些书有讲述北京老字号的,也有系统讲述老北京的商业街的,而且大多图文并茂,书中浓浓的怀旧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以《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为例,它一改只孤立的介绍老字号的写法,而是将老字号放在商业街中去写,这样便于看清其发展的轨迹。与此同时,本书不仅写商业街和老字号繁荣发展的现象,重在写其发展繁荣的内在原因——它既写今天尚在的老字号,也写不复存在的老字号。过去有些老字号不是因为产品质量差或招待顾客不热情而退出商业市场,而是经营者头脑守旧,没有认清社会发展潮流,而被社会淘汰。作者以三山斋的眼镜、万昌的锡器、花汉冲的香粉等为例,它们的商品确实曾名噪一时,但是经营者不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换商品,所以,只能败下来。而老字号成文厚的经营者就是认清了这个问题,及时地比经营老式账本,改为新式簿记账,从而取得成功。
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不同的老字号。这几年各地也都出版了介绍本地老字号的图书,比如周磊的《湘潭老城故事》、徐南铁和李珏的《不老的老字号:广州酒家传奇》、齐守成编著的《盛京老字号》、任凤霞主编的《吉林老字号》、甘肃老字号编委会编写的《甘肃老字号》、郑孝时和孔阳合著的《明清晋商老字号》、“老字号·名字号”(百年山西丛书)、“杭州老字号系列丛书”等等,都详细介绍了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老字号,颇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