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休眠"老字号"为何不振兴?

时间:2010-02-16 12:24 未知 点击:我要评论

老通城拆迁现场。记者周韧 摄 上世纪90年代老通城店面。(资料照片) 汉网消息(记者 周韧)去年9月10日,江岸区经贸委在网上发出公告:寻求合作伙伴,对老通城品牌实施品牌授权

 

老通城拆迁现场。记者周韧 摄

 

上世纪90年代老通城店面。(资料照片)

    汉网消息(记者 周韧)去年9月10日,江岸区经贸委在网上发出公告:寻求合作伙伴,对“老通城”品牌实施“品牌授权经营”。昨日区经贸委透露,4个月来,仅有3个投资者上门洽谈,但均不成功。

    作为“豆皮大王”,1995年,“老通城”被商务部首批授予“中华老字号”。近几年,受经营、拆迁等因素影响,一直未能正常营业,品牌处于休眠状态。

    眼下,我市像“老通城”这样的休眠老字号不少。区经贸委相关负责人呼吁,网上招商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激活沉睡的老字号品牌。

    去年,我市有关部门展开调查,全市原有传统服务业老字号企业124户,先后停业和转向的有85户,尚在经营的只有39户,且大多举步维艰。

    参与调查的武汉商业总会调研部付万钟介绍,尚在经营的39户老字号,有的经营尚可,有的半死不活。85户停业和转向的老字号,“是生是死说不清楚”。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老字号企业经营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想法各异:老字号并非“越老越值钱”,其生老病死“很正常”,应任其自生自灭;老字号是时代的产物,现在只要留下“印记”即可,不一定要做大做强……

    对此,曾担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姚伟钧指出,老字号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潜在价值巨大,要旗帜鲜明的加以保护和扶持发展。

    休眠“老字号”为何醒不来

    业内人士戏称,我市老字号存在“身小头大”的奇特现象:企业实物资产体量很小,头上却顶着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巨大无形资产的“大帽子”。

    近年,老字号在市场竞争中每况愈下,还有其历史原因。武汉餐饮协会秘书长涂水前介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老字号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期,江城老字号纷纷改制,有限资金用于安置职工,大批技术人员被高薪挖走。一批老字号经过拆迁后,无资金、无人才,“只剩一个空招牌”,启动困难。

    江岸区经贸委相关负责人李顺林介绍,区内曾有29家老字号企业,目前正常经营的只有7家。去年9月,区里探索振兴老字号,对老通城率先进行网上招商。

    网上招商为何没突破?李顺林透露,3家投资者中,2家本地民营餐饮企业规模太小,达不到招商条件规定的“注册资本1000万”;另一家属于国内规模连锁餐饮企业,但准备发展连锁快餐、包装食品等行业,不能保留老通城的酒楼特色。

    振兴“老字号”要有创新思路

    据悉,武汉休眠老字号鲜有成功复活的案例。涂水前介绍,前不久,武昌某老字号被一家企业以300万元买走经营权。300万元是否物有所值?业内人士存在分歧。

    姚伟钧教授指出, “对待老字号首先要端正心态”,要摒弃“吞了是骨头,吐了是肉”的心理。他说,其实有很多投资者对老字号虎视眈眈,而且,武汉也不乏能人。振兴老字号,企业、政府应创新思路,有所作为。

    “老字号掌门人也要更新观念”。涂水前表示,对待历史和传统的东西不能一味“坚守”,在引进外援时善于放下身段和门槛,对落后时代的东西敢于舍弃。

    姚伟钧表示,武汉老字号状况堪忧,亟待“抢救”,可借鉴北京、杭州等地经验,建立餐饮老字号博物馆等。

    近年,北京烤鸭、涪陵榨菜等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姚伟钧说,武汉餐饮老字号也应积极申报,如果“申遗”成功,国家相关经费可用于老字号的抢救、挖掘及保护。


 

(责任编辑:老字号)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