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湛江应打造一个集展示、旅游、文化一体的非遗基地,让传统文化在旅游中更好地展现和传承。”近日,市文化部门公布5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湛江非遗项目及其传承者的重视。本报记者走访植根乡村的‘非遗’传承人,向读者披露其生存状态和艺术追求,藉此引起外界的关注,共同探讨传承“非遗”与发展旅游的对接。
22岁帅哥,舞动600年古龙
“由于舍不得心爱的网龙,工作总找在离家很近的地方。”在调顺岛,记者看到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22岁的黄毅帆。他是市级非遗项目调顺网龙的传承人之一,除了参加比赛时村里支持一些经费,网龙队平时是没有收入的,黄毅帆当副教练也没有任何工资拿,他不得不在离家只有5分钟车程的企业做物业管理员,一边维持生计一边舞龙。
高中毕业后,学计算机的黄毅帆放弃到珠三角工作的机会,留守湛江当调顺网龙队员,为练习高难度的动作曾摔晕3次也不言悔。去年,黄毅帆当选调顺网龙队的副教练,他最要感谢的是调顺网龙的另一个传承人——栽培他的黄车炳爷爷。
黄车炳年届七旬,是黄毅帆同宗同村的长辈,调顺村4条网龙皆出自他一双巧手。黄车炳多才多艺,戏、曲、诗、画样样精通,现为省曲艺家协会、市戏剧协会和湛江诗社的会员,11岁时从黄毅帆亲叔公黄兰芬那学到了用渔网和稻草编制调顺网龙的绝技。1950年,因为种种原因,黄兰芬做网龙受到批评和管制,调顺网龙自此沉寂55年。
“调顺网龙有600多年历史,沉寂了55年,在2005年又再次舞动起来,黄兰芬师傅在天之灵该感到安慰吧。”黄车炳感慨地说,赤坎调顺网龙始于明代,到清代已盛行,古代调顺岛村民于每年重大祭祀、庆典活动都舞网龙,现在每年正月初九和初十的年例也舞网龙。兰芬师傅一生挚爱网龙,去世前还对网龙念念不忘。
近几年来,在黄车炳和黄毅帆的努力,先后编制出4条网龙,发展了60多个在校学生加入舞龙队,其中14—18岁的占80%。调顺网龙在制作和技术上也不断开拓创新。过去,调顺网龙由很容易腐烂的麻制渔网、稻草、木棍等制作而成,现在换成了尼龙渔网、塑料棍等,变得轻灵耐用。同时,调顺网龙加入高难度的动作,还融入了杂技、武术、舞蹈、音乐、美术等新元素。今年5月,调顺网龙在“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艺术展演赛获得金奖和 “最佳创意奖”,备受海内外瞩目。
87岁 “歌伯”,开家庭山歌会
12月14日,坡头区坡头镇五合村委会湴塘村的乡亲们围拢到村里87岁的“歌伯”陈元有家,你一曲我一曲地对唱山歌,向人们展示有27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湴塘山歌。87岁高龄的陈元有是年纪最大的非遗传承人,这次和该镇圩贵村78岁的瞎眼老人“歌妹”万秀英当选湴塘山歌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