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十八街麻花
老天津人,见面打招呼,一张嘴:“吃了吗,您哪?”透着一股亲切和关心,也说明“饮食”在天津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常言道“吃尽穿绝天津卫”,天津人好吃、会吃是有传统的。
春节期间,天津的大街小巷哪里没有提着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走亲访友的百姓,春运期间在天津打工的外地人哪个不是提着几盒酥脆香甜的大麻花离开,今年,由荞麦、绿豆、黑米、玉米、黄豆等六种口味组成的五谷丰登麻花唱起了天津春节礼品市场的主角,节日期间生产量每天近50吨。20世纪初诞生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俨然已成为当下天津节庆民俗的重要载体。
狗不理包子
耳朵眼炸糕
2006年年底,天津30家老字号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作为天津地区唯一的评委单位,桂发祥位列榜首,在相继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华名小吃”后,再次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在国家商务部主办的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授牌仪式上,天津桂发祥麻花饮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辉忠表示,“桂发祥主打产品十八街麻花是个传统食品,产品本身具有选料精细、工艺考究的传统,这是桂发祥人继承的遗产。但是老字号的生命在于创新,传统需要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产品进行重新开掘和全面提升,运用现代技术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走出一条传统食品工业化规模生产的企业现代化之路。”
借力产业化 跻身行业龙头
老字号的手艺一直是其在市场上风采独具的资本,然而,当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将食品生产带进了一个全新领域。桂发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借助规范化、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借助产业化实现大批量生产、全方位占领市场,跻身行业龙头。
“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统购统销时期桂发祥每天只能炸2000斤麻花,桂发祥力求在发展中改变生存状态,先人一步突破粮油供应,主动要求议价粮油,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十八街麻花开始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国外,但是做到让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买到麻花,靠作坊式的经营是不行的,要想改变现状、做大做强就必须改变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的技术。”李辉忠回忆。
站在市场的潮头,及时把握发展节奏,桂发祥在阻力重重的背景下,坚持走机械化大生产的道路,彻底结束了桂发祥作为小企业的历史,进入到现代化大企业的行列。上世纪90年代初,桂发祥的年销售量不过千万元,其后的10余年间,桂发祥的产值陡升到3亿余元,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效益上讲,桂发祥一跃成为全国小吃行业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