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非遗”提升品牌价值占先意识不可缺
豆腐乳产业的欣欣向荣彰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潜力。看到这一点的,不止是临桂人。
桂林三花酒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工艺,和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同批进入市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也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跟张华一样,“桂林三花”办公室副主任曾锦玲表示,如果申报成功,产品包装上将注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
在曾锦玲看来,尽管“桂林三花”已获得诸如中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酒等多种荣誉,但那些属于行业内或者某方面的评价,“非遗”称号则是全方位的肯定。这一结论来自于申报时搜集资料的体会。她向记者感叹,“非遗”申报要求高,从史料到数据等各方面都要调查,最后她交到文化部门的申报书有20厘米厚。
的确,“非遗”申报不是简单的事情,牵涉许多考证,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虽然按照法规,任何社区、群体或个人都可以进行申报,但到目前为止,“非遗”项目的申报单位基本上是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桂林豆腐乳制造工艺由临桂县文体局申报,从壮大豆腐乳产业的角度看,这一步走得又快又准。
也正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桂林米粉落后于豆腐乳和三花酒,在第二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中才出现。“桂林米粉”由市群众艺术馆和桂林人集团公司申报,谈到出资支持的理由,“桂林人”办公室主任杨琳表示,桂林米粉是桂林饮食文化的代表,“桂林人”有义务将它发扬光大。
值得注意的是,同为地方特色食品,南宁老友粉、柳州螺蛳粉前年就进入了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显然,“桂林米粉”的“非遗”申报落后得不是一点点。除了上面提到的资金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桂林米粉行业“山头”众多,谁出来挑这个头,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像三花酒行业,“桂林三花”是绝对的老大。
谈到挑头,杨琳说这和董事长申甲的米粉情结有关。“‘非遗’保护做好了,不只对桂林人集团公司有好处,对桂林整个米粉行业都有好处。”
给“非遗”更多展示舞台
记者从市文化局社文科了解到,目前桂林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500项,保护得较好的项目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便是其中之一,横山豆腐乳产业可为证明。
要看到的是,“非遗”身份并不是横山豆腐乳产业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个产业之所以完成了从零散的家庭小作坊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工厂的转变,与豆腐乳本身的实用性息息相关,也得益于有眼光的创业者的市场开拓。张华从浙江工商大学毕业后回乡,向龚有德老先生学手艺,开了工厂,成立协会。当别家豆腐乳还在区内打转时,他将目光放到了江浙一带,致力于打开区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