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靠“非遗”提升品牌价值占先意识不可缺

时间:2010-04-13 16:33 桂林晚报 点击:我要评论

桂林下边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介绍,县里证照齐全的豆腐乳厂有8家,一天可以生产3万瓶(590克/瓶),因淡旺季差别,一年按10个月算,就是900万瓶,除了区内,还销到了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的“祖传宝贝”当然多。近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共28项,加上第一批的84项,桂林市已经有了11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启动的“非遗”保护工作对这些“祖传宝贝”意味着什么?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在“非遗”保护中,一些产品利用“非遗”身份提升价值,创造效益,“钱途”看好,而且其本身也通过生产经营得到了更好地保护。但同时,一些“非遗”限于自身特点,目前难以做大产业。“钱途”是诱惑,也是困惑。

横山豆腐乳用“非遗”身份做大产业

桂林有三宝:三花酒、辣椒酱、豆腐乳。其中的桂林豆腐乳,是临桂四塘横山豆腐乳的一个支系,而制作豆腐乳的师傅,也大多来自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

由临桂县申报的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不仅是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前年进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现在正申报国家级“非遗”。在政府和企业的联手推动下,临桂的豆腐乳产业朝气蓬勃,“非遗”的光环为它的加快发展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据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豆腐乳协会会长、桂林下边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介绍,县里证照齐全的豆腐乳厂有8家,一天可以生产3万瓶(590克/瓶),因淡旺季差别,一年按10个月算,就是900万瓶,除了区内,还销到了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

临桂县文化馆副馆长陆志康告诉记者,他们认定“下边村”、“四方井”、“清横”、“榕门祠”四家企业采用的是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现在这些企业的产品上都标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字样。张华表示,等到国家级“非遗”申报过关,产品包装将立刻更新。

为何如此看重“非遗”?张华说:“中国人在饮食上信赖传统的东西,‘非遗’有怀旧的感觉。”他坦言,横山豆腐乳口味独特、适应性强,但由于是半手工生产,成本较高,每瓶比外地同类产品贵一两块钱,价格竞争力差。所以他觉得横山豆腐乳今后应该走高端路线,把包装做漂亮,在打开知名度方面,“非遗”会很有帮助。

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是横山村的龚有德老先生,今年88岁,耳朵背了,身板还行。张华是他的孙女婿、关门弟子。龚老先生年轻时走南闯北做豆腐乳,最高兴的是听到别人夸他做的豆腐乳好吃。

让他想不到的是,以前糊口的手艺,如今成了致富的“法宝”。横山村委副支书龚开顺说,豆腐乳产业做大后,90%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在村里的豆腐乳厂做工,一天5个小时,月工资1000到1500块钱。上半天班,另外半天种田或者干别的活,村民的日子过得不错。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