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非遗进校园” 传承传统文化

时间:2012-06-19 14:31 《中国文化报》 点击:我要评论

在四川邛崃平乐镇白沫江学校里有一个特别的劳动制作室,孩子们喜欢来到这里体验每周一次的竹编课。五年级学生杨茜茜告诉记者,她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竹编,现在基本能自己独立完成一件

 在四川邛崃平乐镇白沫江学校里有一个特别的劳动制作室,孩子们喜欢来到这里体验每周一次的竹编课。五年级学生杨茜茜告诉记者,她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竹编,现在基本能自己独立完成一件瓷胎作品了。为引导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包括邛崃白沫江学校在内的四川多所中小学将非遗技艺编写进学校教材,纳入常规课程,传承活态的非遗技艺,到现在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了。

学生作品多次成为出访礼品

第七个全国文化遗产日前后,记者走进了白沫江学校。在劳动制作室里,许多同学一手拿着瓷胎,一手拿着竹丝和净篾,一丝不苟地“工作”着。教室后面的桌子上摆放着已经完成的作品,不少作品匠心独运,很难想象它们出自孩子们稚嫩的小手。

瓷胎竹编是始于成都、长于成都的手工制作技艺,制作瓷胎竹编使用的竹丝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孩子们往往要花几堂课才能完成一件作品。据了解,该校的竹编课按年级制定课程,由易到难,教授他们技艺的既有劳技课教师,也有该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近年来,学校的竹编课程办出了特色,不仅有学生作品在四川省展览馆展出并被收藏,还曾多次作为出访礼品被赠送给外国友人。

非遗进校园常态化

“2006年开设这门课的时候也犹豫过,最怕的就是影响学生学习,也怕家长反对,但现在看来开设这门课是明智的,学习和传承文化两不误。”该校负责竹编课程的吴老师告诉记者,学校还开展了竹编教育课题研究,将竹编课程编辑成书并发放到学生手中。

试点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运行的不仅仅是邛崃。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四川省各地已经开始着手把大、中、小学生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来抓。成都市在10所小学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在成都大学建立大学生非遗保护社团,引导青少年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保护意识。广元市朝天区麻柳小学把国家级非遗项目“麻柳刺绣”编写进学校教材,雅安市芦山县把非遗项目“芦山花灯”列入中小学课间操。

在四川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林彤看来,非遗进校园不仅能促使学校和学生家长合理安排中小学生的活动,而且培养了中小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兴趣,最终将形成全民学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

一个提案引发的思考

非遗进校园一度成为被关注的话题。今年3月,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李延声建议,应增强全社会的非遗文化保护意识,尤其应将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