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山东省还积极推动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走出国门。2011年7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省政府代表团参加2011台湾·山东周“山东印象”展。烟台剪纸、曹州面人、潍坊风筝等40多项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展览期间观众如潮,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演展示,对内可以加强社会公众对非遗项目的了解,使其进一步树立非遗保护意识;对外则是传播齐鲁文明、弘扬山东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展示地区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表示。
增强非遗项目“造血”功能
“非遗项目不仅要保护,更要在保护中发展,即进行生产性保护。”李宗伟表示,传统医药、饮食民俗、工艺美术等项目都可以开展生产性保护。“这样既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激发非遗项目的发展活力,实现活态传承的目标。”他说。
为传承和保护泰山皮影,2010年该项目传承人范正安创立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经营范围为泰山皮影戏的演出、传承、研发、学术交流等。经过一年半的生产经营,目前研究院拥有6个剧场和白马石村、徂徕村2个文化产业基地。目前,皮影衍生产品已与泰山皮影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开发链,年产值达256万元,利税15.3万元。
范正安表示,保护非遗项目要变“借粮”“买粮”为自己“种粮”,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才更有生命力。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山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中已大力推广,并取得良好成效。2012年1月31日,山东省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6月9日举行的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上,包括杨家埠民间艺术有限公司在内的13家单位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些单位依托的项目都是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组织形式多样,许多已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或一条龙产业化体系经营模式。”李宗伟表示。
据省文化厅统计,目前,山东省共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35630多个,年营业收入127.67亿元,利税16.47亿元,从业人员达97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