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砍”面的办法一传十、十传百传播开来。到了明朝,这种“砍面”又被称为“托掌面”,不仅家庭制作,也流传到市肆摊点经营,不断演变成为现在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法技艺,风味则柔中有硬,软中有韧,不仅可浇卤,还能热炒甚至凉拌,均有独特风味。不过,浇卤是最好吃的,再略加山西老陈醋口味更妙。后来,飞刀削面还逐渐成为一种表演艺术。像参加世博会的太原全晋会馆的飞刀削面就有三绝:快,每分钟能削出200根以上,令人眼花缭乱;准,1.5米外放个玉盘,削面根根入内;奇,表演者头顶面团双手舞削,更有脚踏在独轮车之上表演,惊险壮观。
■制作考究 营养美味
考究之一是和面技术的严格。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先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面时容易粘刀、断条。
考究之二是刀功的精湛。刀功最能体现刀削面之妙处。削面的刀是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地削,削出的面叶儿也一叶连一叶,如流星赶月般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入锅中,汤滚面翻似银鱼戏水,煞是好看。有诗云:“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考究之三是调料的丰富。刀削面的调料又称“浇头”或“调和”,品种繁多,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卤等,配上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青蒜末等应时鲜菜,撒入煮黄豆、辣椒面,再滴上几滴山西老陈醋,口感绵软筋道,外滑内韧,软而不粘,越嚼越香,绝对是一级棒的可口美味。
由此而来的便是刀削面的丰富营养,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碗刀削面中,由面粉、肉食、蔬菜、豆类、菌类共同成就的美味中非常完美地体现了膳食营养的“多种多样、合理搭配”的饮食原则。
■刀削面走向世界
千百年来,面条已成为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要食品,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山西面食,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最具特色的宝贵遗产。早在明清时代,随着晋商的发展,山西人开的面食店已经遍布全中国。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沿着“丝绸之路”将面食传入意大利,并引向全世界,故海内外皆知“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所以,刀削面不仅是中国面条百花园中的华美代表,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在东京刀削面店已不下20家。每到中午,东京街头的各家刀削面馆都要排队,九成以上都是日本客人,客人中更以中青年为主,因为日本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尝试新口味。近两年,日本媒体对刀削面的报道也有很多,中国厨师在电视演播大厅表演刀削面的镜头常能看到。而现场表演飞刀削面则是吸引日本客人的重要因素,因为这种互动热烈的氛围是日本任何料理店都比不上的。有意思的是,日本没有学徒工,只要进店就得给开工资,根本没有研修学习的时间,所以想在日本开刀削面馆,月薪30万也未必能聘来一位刀削面主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