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老北京的乌托邦

时间:2010-04-15 13:30 新京报 点击:我要评论

老北京人需要能玩能吃能聊的地方,现在看起来,护国寺还有可能成为老北京的保留地。在这儿吃的不是面包而是爆肚,喝的不是咖啡而是面茶,看的不是舞台剧而是京戏,说的不是南腔北调而是地地道道的京腔。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加深,老北京特色文化和历史街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借着这个契机,北京市以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为目标,对一些有特色的历史街区进行了修复和改造。

从前门到琉璃厂,从什刹海到南锣鼓巷,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已经成为传统商业街区改造的典范,被争相模仿。对于历史街区来说,似乎只有发展特色商业和旅游业才能创造价值,不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但是当我们赞扬什刹海、南锣鼓巷模式的时候,不能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老北京文化不是挂洋文招幌、喝速溶咖啡、用visa消费,而是喝面茶,听京戏,在茶馆里聊天斗嘴。

细看一下,不难发现,什刹海、南锣鼓巷、前门外大街等,主要是冲着外地人甚至外国人去的,而不是给生长生活在这里的老北京们准备的。北京城空间有限,具有文化传统名气的空间更是有限。如今北京城里但凡保存比较完好,稍微有些特色的旧街区,似乎都要按照什刹海、南锣鼓巷的路子改造成旅游商业街区。其结果,创造和承袭老北京传统文化的市民,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所谓传统文化浪潮中,恐怕连一片歇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老北京人需要能玩能吃能聊的地方,现在看起来,护国寺还有可能成为老北京的保留地。在这儿吃的不是面包而是爆肚,喝的不是咖啡而是面茶,看的不是舞台剧而是京戏,说的不是南腔北调而是地地道道的京腔。

护国寺街上的护国寺小吃店和人民剧场,原本就是老北京市民进行休闲娱乐的地方,它们是护国寺街区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讲延续文化脉络,恢复街区活力,何不使其重新成为京城居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单就人民剧场来说,如今除了公园和一些活动团体自行解决的活动场地,众多京剧票友恐怕很难找到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正规京剧活动场所。如果借梅兰芳故居和人民剧场与京剧的渊源,将其发展成兼具公益和盈利性的京剧活动中心,加之便捷的公共交通条件和正宗的京味小吃,即使不能将护国寺街恢复到当年的繁荣热闹,也至少能让老北京人找到真正能“落脚”的地方。

文化产业不是简单的餐饮、商业和旅游。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应只涉及到物质层面的建筑形态和文化符号,文化脉络的传承才是持久的和有生命力的,同时也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最可宝贵的东西。

该不该为老北京留下一片乌托邦?

对于老北京文化和它的实践者,人们已经说得太多。前者是一套成型的文化形态,后者尽管没有固定的组织或者机构,但人们情愿相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分享着共同的交往伦理,使用有别于普通话的词汇和语调交流关于豆汁和红子的知识。假设这一切出于保护文化生态的良好动机,这样试图划出保护区的倡议是否经得起考量仍然是个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