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毯”是号称“燕京八绝”的八种北京老传统工艺之一,与“宫绣”、“宫花”、“宫灯”等一样,过去都是皇家宫廷用物。直到清王朝快要走向崩溃,这些皇室用物才走进民间。1900年,“宫毯”首次参展法国巴黎世博会,获得金奖;1904年、1915年,“宫毯”参展美国圣路易斯、巴拿马世博会,又连连获奖。
这以后,流落民间的皇家“宫毯”技艺,由民间工艺大师们继承下来。2005年,北京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展出一张长2.5米、宽1.5米的“盘金丝毯”。毯子通体用黄金线盘结,金光闪闪,九条龙在云端飞舞,再配以水波、吉祥八宝、福寿字纹样,富丽堂皇,极具皇家气派,引来观众连连惊叹。
“盘金丝毯”在乾隆年间曾是皇家盘金毯,其技艺已失传逾百年。从2003年开始,工艺美术大师曹艳红在北京故宫的协助下,破译出这种特别的工艺,又由北京地毯五厂工艺美术大师康玉生带着技术人员耗时一年多,才手工制作完成,前后耗时近三年。
宫廷技师免费授艺
“宫毯”如何从宫廷传到民间?在民间又是怎样传承和发展?77岁的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康玉生及其师傅的从艺受教历程,恰恰能提供一个范例。
1947年,由于家境贫寒,14岁的康玉生到北京西城德内大街160号聚顺成地毯厂学艺,拜师东门派传人陈子权,开始学习织作京式手工地毯。康玉生说,那时的学徒要“三年零一节”才能出师,也就是说学徒三年,这期间没有任何工资;另外一节,就是学徒毕业后的第一个农历年节日,比如出徒时是春节,到端午节期间学徒只领半份工资,另外半份必须孝敬师傅。过了“三年零一节”后,老实本分的康玉生就留在了师傅陈子权的聚顺成地毯厂,直至新中国成立。
“我的师傅陈子权,原名陈玉衡,是清末‘宫毯’第一批作坊之一的‘继长永’的学徒。” 康玉生回忆,“‘宫毯’技艺是通过清廷开办的传习所流传到民间的,传习所早期的学徒可以说是‘宫毯’由宫廷传向民间的第一代艺人,我师傅这一辈则应该是第二代‘宫毯’民间艺人。”
康玉生回忆,师傅陈子权曾告诉他,“庚子赔款”后,由于连年战乱,灾民流离失所。为了救济灾民,缓解社会矛盾,1903年,清廷在北京南城广安门报国寺开办了第一个地毯传习所,同时也开办了刺绣、景泰蓝等传习所,政府招揽灾民,由宫廷技师免费教授技艺,管吃管住并负责安排工作。这期间,甚至在清宫里的一些宫女也被组织起来学习各种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