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名的清华池修脚,经历40来年,在设备、条件和经营理念方面已经显出了不足。以洗浴为主的定位,使得脚病治疗室面积小,人员有限,北京城慕名而来的人,要排队等好长时间才能修上脚。更甭说远郊区和外地的脚病患者了。修脚时,患者坐在椅子上,把脚撑在传统的“脚架”上。这“脚架”就像街头修自行车轮子的支架,修车的架子要架车轴的两端,修脚用单坯就够了。脚架上部丫字形的,当然要比修车的架子大很多。为了让人的脚架上舒服些,师傅们在那儿缠了厚厚的布条。这家什是传下来多少年多少代的物件。“到了这年头儿,我怎么看它都土了吧唧、脏兮兮的。我在‘四合一’上任不久,就请技师为我修了一次脚。那是我这辈子头一次修脚,修完了脚倒是挺舒服,可把脚架在脚架上,真不好受。我体会过就要改,受新式套装沙发的启发,改成脚凳,患者膝盖后边架在脚凳上,有了依靠,就不像老虎凳的感觉了。”可是,用传统设备做惯了活儿的师傅们,并不欢迎。店里做出规定,为顾客着想必须用新的脚凳,可是发现,他来了大家用新式的,他不在时还是“老传统”当家。得闲时,他跟修脚技师学修脚,发现人家不用也有道理。“老式的脚架和师傅坐的小板凳儿,使得修脚师做起动作来很灵活,病人把脚放到新脚凳上,师傅干起活来‘坐立不安’。靠硬性规定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不是说我是剃头的出身嘛!好办!我借鉴理发设备,让顾客坐沙发式躺椅,把脚凳订做成电动微调升降的,参考理发师剪头时的大工凳,换下修脚师的小板凳。几样都是可调的,这样一改,顾客和技师都舒服了,不用规定人家也都用新设备了。脚病治疗室也上了档次。”
曹东彬管理清华池不久,上级定位以脚病治疗弥补洗浴营业的不足,要他把脚病治疗的营业额年收入定到100万元。一天只能接待三四十位顾客的脚病治疗,怎么可能完成这个指标呢?“上级让我做了这里的领导,就像打仗,把一支部队交给我,干部就得带着部队完成任务。”他利用现有条件,扩大脚病治疗面积,头一年就做到每天能接待七八十人,以后又逐步扩展。营业面积上去了,可是顾客来的还有限。曹东彬看到一位经常来修脚的老太太自己带着塑料盆。还有远道来的人,拿了塑料袋套在浴池的脚盆上,还自带擦脚布、拖鞋。“时代变化了,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了。我们要把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融进传统的修脚业。”曹总的细心观察,使他找到了提升清华池脚病治疗的途径。他从集团公司拆迁歇业旅馆拉来一次性拖鞋;从餐饮业的一次性消毒面巾得到启发,订制了专用脚巾;按理发业和医院消毒用具的设备,用医用高压高温消毒锅消毒器械,消毒后的器械,像一次性筷子似的包装好,当着顾客打开,又在每个工位放一个紫外线消毒灯,当着顾客面再一次消毒刀具;他多次尝试,最后在专业刀具厂订制了镀了不锈钢的修脚专用刀具,每天上岗的修脚师都有二十多套消过毒包装好的刀具。曹东彬制订了“清华池四化方针”即:用品卫生标准化;环境优美舒适化;服务社区日常化;技术一流专业化。正应了北京商业那句老话:“人叫人不应,货叫人满盈。”消毒卫生上去了,现在拥有百十张床位的脚病治疗大厅,永远是顾客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