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民营博物馆处境艰难

时间:2010-03-22 17:34 北京商报 点击:我要评论

我国从1997年第一批私立博物馆获批建馆到现在已有13年的发展历史,但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私立博物馆还是艰难前行,面临政策、资金、身份等一系列困境。

北京现有150家博物馆,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之外,众多的私立博物馆隐藏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我国从1997年第一批私立博物馆获批建馆到现在已有13年的发展历史,但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私立博物馆还是艰难前行,面临政策、资金、身份等一系列困境。

1997年1月18日,北京琉璃厂西街一座面积仅为400平方米的门脸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它的主人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马未都。当时,与观复博物馆一起获批成立的还有路东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北京遗箴堂碑帖拓片博物馆等。从这一年开始,全国成立的私人博物馆达到了300多家,其中北京就有近30家,占全市博物馆的1/5。类别涵盖了陶瓷、家具、皮影、门墩及中医药、空竹、匾额等。这些博物馆就如同一串文明瑰宝,散落在民间的角角落落。

13年时间过去了,如今观复博物馆借马未都之名刚刚做到“不赔钱”,而古陶文明博物馆则“藏”在一间地下室里,继续维持。许多馆主都感叹,虽然成立的初衷是为传承中华文化,但每天维持正常开馆需要花费的资金则不是光有理想就可以实现的。而在资金背后,还有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与缺失。

老牌民营博物馆搬进地下室

13年过去后,路东之的博物馆依然深藏在北京城南一条幽静的胡同里,门面已经变得斑驳,整个博物馆和它所处的胡同一样幽静。400平方米的地下室内,静静地陈列着几百件新石器彩陶、秦汉砖瓦、战国封泥——这就是位于大观园北门的古陶文明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座陶专题博物馆,它以3000件出土文物,构成以古陶文明为主脉、以艺术考古为特色的收藏体系,构成一部近乎完整的古陶文明史。

“变个人秘藏之宝为社会共有之物,开创中国博物馆事业新的途径和体例,并最大意义上发现与实现中华古陶文明的价值和尊严。”这是古陶文明博物馆馆主路东之的自我定位。路东之说自己是文人,读书人都有一种情结支撑自己。

作为第一批私立博物馆之一,古陶文明博物馆成立初曾被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准注册为公益性民营事业单位,享有15人编制。如今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因为身份模糊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当初政府出于鼓励态度,私立博物馆注册资金只有10万元,可是现在想申请文化创业基金至少是注册资金100万元。“我们一看那审核表就发现自己两边不靠,除非像其他一些私立馆主一样再注册一个公司,否则以博物馆的名义是很难申请下来的。”路东之说。

“我是一个不太爱说话的人,也不愿意老是对媒体诉苦,因为这条路就是我个人的选择”,路东之对记者表示。从成立那天起,到现在已经对外界说得太多太多,但是依旧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所以干脆就不说了。“既然我有意识将个人收藏提供给社会共享,就不在乎这样那样的困难”,路东之淡然地说。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