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全国各地掀起一股“申遗”风,其中,不乏特色小吃、酒水的身影。在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饮食类申请“非遗”应有所控制,否则,名录将变成“美食大全”。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6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全国各省份纷纷行动起来,踊跃申报。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些地方公布的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地方特色小吃、酒水占据相当数量,如著名海派小吃“南翔小笼”入选上海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雨花茶、稻香村苏式月饼、黄桥烧饼、常州梨膏糖、如皋董糖、淮安茶馓、三和四美酱菜、常熟叫化鸡、沛县鼋汁狗肉等24个传统饮食项目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老通城豆皮、武汉煨汤、武汉“过早”、蔡林记热干面、武汉面窝、青山麻烘糕、黄陂榨油等入选武汉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安牛羊肉泡馍、冠云平遥牛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冯骥才说,从2006年公布国家首批非遗名录以来,已有1028项获得通过,加上正在公示的第三批,今年可达1400多项,数量非常大。在前两批公布的非遗名录中,饮食类偏多,所以第三批有意控制了数量。因为我们评的是它的技艺,而非其本身,不能变成美食大全。因此,各地在评选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对饮食类有所控制。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特色小吃、酒水确实很多,但不能都“申遗”。冯骥才打比方说,这就好比法国的葡萄酒,各种不同的口味有几百种,都很有名,如果都“申遗”,就成笑话了。
冯骥才表示,吃的东西是要靠“嘴”才能流传下来,也就是说人们必须要品尝它,要有人吃它才行,否则,没有人吃,“申遗”也就没有意义。
冯骥才建议说,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外,可以再成立个一个美食名录,让这些特色饮食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