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从老字号里 品出新味道(2)

时间:2010-05-10 14:31 北京晚报 点击:我要评论

信阳毛尖对盛装鲜叶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气的光滑竹篮,不挤不压,并要求及时送回阴凉的室内摊放2到4小时,趁鲜分批、分级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信阳毛尖对盛装鲜叶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气的光滑竹篮,不挤不压,并要求及时送回阴凉的室内摊放2到4小时,趁鲜分批、分级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毛尖的炒制工艺十分独特,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三个工序,用双锅变温法进行。“生锅”的温度160℃,“熟锅”的温度80℃,“烘焙”温度是60℃,随着锅温变化,茶叶含水量不断减少,品质也逐渐形成。“生锅”是两口大小一致的光洁铁锅,并列安装成35到40度倾斜状,用细软竹扎成圆扫茶把,在锅中有节奏地反复挑抖,鲜叶下绵后初揉,并与抖散相结合。反复进行4分钟左右,实成圆条,达到四五成干(含水量55%左右)即转入“熟锅”内整形。“熟锅”开始仍用茶把继续轻揉茶叶,并结合散团,待茶条稍紧后,进行“赶条”,当茶条紧细度初步固定不沾手时,进入“理条”,这是决定茶叶光和直的的关键。“理条”手势自如,动作灵巧,要害是抓条和甩条,抓条时手心向下,拇指与其他四指张成“八”形,使茶叶从小指部位带入手中,再沿锅带到锅缘,并用拇指捏住,离锅心13至17厘米高处,借用腕力,将茶叶由虎口处迅速有力敏捷地摇摆甩出,使茶叶从锅内上缘顺序依次落入锅心。“理”至七八成干时出锅,进行“烘焙”;烘焙经初烘、摊放、复火三个程序,即成品质优品佳的信阳毛类。

传说司马光砸缸,救出了一起玩耍的同伴。缸中溢出的水,流遍信阳,滋养出一片片茂盛青葱的茶田。每逢采茶之际,嫩绿的芽头竞相吐郁,茶农在田间劳作,俨然一幅“春收笑碌连四海”的画卷。信阳毛尖具有独特的生长优势,产地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原产地保护,只有产自这里的茶,才能被称为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饮誉中外。

据记载,信阳毛尖,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陈椽所著《茶叶通史》中就这样记载着:“西周初年,茶树在此生根。因气候条件限制,茶树不能再向北推进,只能沿汉水传入东周政治中心的河南(东周建都河南洛阳)。茶树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信阳生根。”可见信阳种茶历史之悠久。

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信阳对茶树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5.1℃,一般年份介于14.5℃至15.5℃之间。3月间下旬开始,日均温达10℃,可持续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同时,信阳的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茶季,光照也长,这些自然条件,都是茶树生长生育所需要的适宜范围。信阳山区的土壤,多为黄、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酸碱度也适中。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信阳毛尖以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而享誉海内外,屡获殊荣。在2007年世界绿茶大会上,中国区选送的信阳21个茶样获6个最高金奖、10个金奖和5个银奖,占全部获奖茶样的三分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