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在这里干了21年了,不过除了菜名,中文也只能说一点点。”看着我惊诧的表情,尼鲁主动解释说。
“对,是21年。”看着更加惊诧的我,尼鲁又专门强调,“这家餐馆已经开了42年了,而且没有换过老板。”很显然,他对这类问题已经轻车熟路了。
“那你们这里应该是里约最有名的中餐馆了?”我问尼鲁。
“当然,里约的中餐馆不算多,规模都没有我们这里这么大,而且我们的价钱并不算高。你们来得比较早,所以现在人少,到了晚上,更热闹,很多人都得排队,尤其是现在世界杯期间,晚上的生意更好。”尼鲁描述起自家餐厅语气里充满了自豪。说话间,一群中国游客进入餐厅,坐在了最大的桌子边,尼鲁连忙去招呼了。
低调的餐厅老板
吃完饭,又等了大约半个小时,餐厅老板赖丽安才姗姗来迟——40多年的经营,她早已不用如刚来时那般劳心劳力了。
大约60岁的样子,个头不高,一口南方普通话,装扮很朴素,在巴西生活多年,但眼前的这位老板一看还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人。“我姓赖,就是赖皮的赖。”一开口,就拉近了距离。
和所有餐馆老板一样,她最关心的还是菜的口味儿是否适合客人。“你们可能不清楚,巴西人的口味儿重,所以我们的菜也都偏咸,下次你们来,可以提前跟厨房打招呼,让他们做清淡一点儿。”赖丽安说。
尽管非常热情,但她还是拒绝我们拍照的要求:“不喜欢拍照,你还是拍他们吧。”说着,指了指旁边的尼鲁。
“我们1972年来到巴西,就在这里开了这家餐馆,那时候面积就这么大,和现在没什么变化。”赖丽安说,“只是人变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还没有结婚,现在都有孙子了。儿女都是在这边长大、上学、参加工作,他们不参与餐馆的经营。”
餐馆最早聘请的是中国厨师,后来因为“干时间长了,他们都会自己当老板”,现在的厨师都是标准的巴西人。“每天两拨厨师轮流上班,都是我手把手培训出来的。”
包括服务员、厨师在内,餐馆聘请了24名员工,但当记者提起这里是“里约最大最有名的中餐馆”,还开在“世界上最著名的海滩上”时,她并没有想象中的骄傲和自豪:“应该算是吧,但我们不愿意这么说。”
一路向西
厚道经营
人在特定的环境下遭遇的一些事情是会让负面情绪格外放大的,比如100多人规模的记者团里,有一个人的手机被抢,就能让所有人惶恐好几天。
在异国他乡有那么一个老乡不足以让你“泪汪汪”,也不会让人产生某种戒备心理——这次来巴西,记者团的住宿就是委托圣保罗的一家华人商会安排的。结果刚来的时候竟然一大半房间里连被子都没有,至于有网络不通、下水道不畅、没有热水等问题,以至于微信群里天天人声鼎沸,让搞了10多年媒体接待的团长老金连呼“这下砸了牌子”。更绝的是,就在很多人都还洗不成澡、传不成稿子的时候,商会留在里约的联络人却积极地开着车带着几位记者四处采访了,当然服务并不是无偿的,一天收费600雷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