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就是文物店的老店员,上小学时,我的学校就在天津街,中午在文物店吃饭,放学在文物店写作业,那时候,摆在架子上的文物对我来说是一个个谜。”在董为公看来,那时的文物店是个神秘而又戒备森严的地方。“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涉外单位,文物店不向中国人开放,改革开放之初,大连的街上还少有外国人,而在文物店里,外国人是唯一的顾客,而且是一批批的。”
董为公说,1983年,他接母亲的班成为了文物店的一名员工,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了。“那时,我们主要是接待几艘豪华邮轮上下来的外国客人,他们特别有购买力,而且我们只收外汇。”那一年,董为公18岁,正是风风火火的年龄,可是董为公说,在文物店里他可“疯”不起来。“店里的老师傅们总是很安静,说话文绉绉,不是拿个宝贝在那研究,就是捧个大部头在研读。那种氛围让你不学习都不行。”与董为公一样,文物店里的许多店员在工作中学习着成长起来,“十年了,我坚持去图书馆手抄各种文物资料,现在总共有百八十本了,中国文化蕴藏在文物里的知识真是太多了,你不停歇地看都看不完。”与记者对面而坐,手捧喝茶的青花瓷碗,已经身为黄河路分店经理的董为公意味深长地说:“就这一个茶碗里面蕴含的知识、历史、文化,我从上午说起一直能给你说到下午,这就是文物的魅力,让你着迷的无法入睡的魅力。这也是我们这些员工如此热爱文物店这份工作的原因。”
B.
披星戴月“跑地皮”
为国家征集保护文物
大连文物总店是通过商业手段来收集流散在社会上的文物,使之得到保护,并为博物馆和有关科研部门提供藏品和资料,同时将一般不需要由国家收藏的文物投放市场,满足国内外文物爱好者需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业务组的多数同志深入辽南、辽东城乡宣传建点,开展文物收购工作,同时还肩负着废旧物资的回收鉴选。大家冒酷暑迎严寒奔赴四方,长期驻外地代购点,从事应接不暇的文物收购,经过长年累月的辛勤努力,使流散各处的大量文物,源源不断进店入藏。
其中,既包括数量较多的一般文物,又含有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皆具收藏保护价值。现在的参观者在旅顺博物馆里能看到的珍贵藏品:北宋苏轼《阳羡帖》卷、清代禹之鼎《送子天王图》、晋代青瓷“鸡头壶”、唐代龙朔三年的《敦煌写经卷》、宋代的《黑漆七弦琴》、明代文征明的《老子像》、清代王原祁的《西湖十景图》等等,多是这样征集保护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