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调和油“挂羊头卖狗肉”,价格混乱的根源在于现行食用油国家标准只要求企业标注产品中含有成分,并不要求标注各种成分所占具体比例。而这也带来一大问题,就是棕榈油可能成为国内第一大油种。
国标出台一波三折
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红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食用调和油的概念是“金龙鱼”品牌走红后逐渐被消费者认可的,他说:“食用调和油最早是‘金龙鱼’做的,当时第一代调和油是标注各成分所占比例的,即97%的大豆油、2%的菜籽油、0.5%的芝麻油、0.5%的花生油。”
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当时食用调和油的随意勾兑现象、标识混乱、名称繁杂的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提上了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议程。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但至今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仍未出台。
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对于食用调和油的命名规则,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提出产品名称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命名,例如花生大豆调和油,名称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递减,而且由两种油调制而成的调和油,其中的主原料比例应不少于50%。
中盛粮油集团则提出调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可以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建议营养型调和油(如橄榄调和油、葵花调和油等),营养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风味型调和油(花生芝麻调和油),以调香为主的油品另当别论。
食用调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还是50%的油料来命名,迄今未有定论。
黑龙江龙江福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胜斌表示,可以用占比最大的油料名字来命名,各成分所占的具体比例应该公开。
梁红星说他也参加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的制定,目前国家标准难以敲定还有一个难题需要解决,他说:“如果是单独的菜籽油、大豆油,掺其他的油,哪怕只有5%,也能检测出来,但是做成调和油后,就只能检测出特定油种有还是没有,具体比例测不出来,因为脂肪酸结构组成各种油差别不大,所以很难检测。”
对于检测难的问题,国家粮食局的公开资料披露:“通过比对样品的验证试验,目前对两种原料油制备的调和油产品能够科学认定,但对于三种以上原料油制备的调和油产品无法认定(是因为需要逐步建立三种原料的比例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