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四塘的豆腐乳之所以成为畅销品,最重要的还是其300多年独特的制作工艺。
四塘豆腐乳的制作与当地地理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从选料、配料、冲浆到培菌,每一个环节都十分讲究。选用当地出产的土黄豆和清甜井水,加入川椒、八角、桂皮、食盐等佐料一起浸泡20至30天,经过磨浆、滤浆、煮浆、点浆、养花、压榨、制坯、培菌、拌料、浸泡、卦坛等10多个工序后,才能制作出口味纯正的“横山豆腐乳”。
鉴于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的独特性,临桂县决定把其制作工艺纳入“非遗”保护名录进行申报。经专家评审,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又经中科院的专家考评,认为其“基本具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被收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后,四塘豆腐乳名气大增。不仅注册了“四方井”、“横谋”、“下边村”等商标,还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产量。产品畅销全国大江南北,还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目前,临桂全县共有证照齐全的豆腐厂8家,年销量900多万瓶。小小的豆腐乳,已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和两江板凳龙舞一样,在该县文化部门及各乡镇的共同努力下,四塘乡牌灯舞、六塘镇虾龙舞等原生态民间舞乐不但得到有效保护,还从乡村走上了专业舞台,成为一个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草根文化面临传承难题
通过“非遗”保护,临桂县的四塘牌灯舞、两江板凳龙舞等一批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并成为文化品牌,豆腐乳制作工艺通过“非遗”保护甚至做成了大产业,但仍有许多文化明珠遗落民间,“非遗”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个文化悠久的县城,临桂民间文化非常活跃,这些草根文化活动都曾盛极一时,但由于长期局限在农村狭小的范围,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冲击下,这些民间文化活动大都处在失传的边缘,亟需保护的文化遗产信息繁多。就该县目前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来说,人手明显不够,而且“非遗”保护工作涉及面非常广,申报所需要材料多,工作量更是成倍增长。
据该县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介绍,除了人手不够外,对“非遗”的整理和发掘也相当困难。由于目前几乎所有的“非遗”信息都来自农村,大部分提供人都只能凭着一种模糊的记忆,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实物,甚至对同一种技艺、同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个人一种说法。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些非常专业的考证,作为县一级的一般工作人员,明显不具备这样的专长,考证过程非常艰难;而且“非遗”保护的资金缺口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