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响亮名号,我们的豆腐乳更好卖了!”说起“非遗”保护对四塘豆腐乳的影响,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豆腐乳协会会长张华满脸笑容。“四塘豆腐乳不但进了本地超市,还远销到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
近年来,临桂县通过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使很多流传广泛的民间文化得到有效抢救、保护,有些更是进一步做成了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临桂县的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六塘麻布制作工艺、四塘牌灯舞及两江板凳龙舞已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舞乐成文化品牌
临桂县的文化底蕴可谓深厚,历史上,不仅有影响深远的清代儒学大师陈宏谋,有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临桂词派”;在民间,更流传着众多土生土长、有着百年历史的草根舞乐。然而,囿于师徒间的口口相传,它们大部分已濒临失传。
如何保护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如何通过进一步挖掘、整理,将它们打造成文化品牌推广出去,继而形成发展与保护并重的良性循环?
这,成了临桂县“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和发力点。
从大量非物普查信息中,临桂县首先确定了四塘牌灯舞、两江板凳龙舞、六塘虾龙舞三种影响较大的民间舞乐作为突破点。
两江板凳龙舞,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舞蹈的道具来自农村家家都有的四脚板凳,将板凳做龙身,然后用稻草在板凳一端扎个龙头,一条活灵活现的板凳龙就做成了。舞龙时,七八只用纸糊的虾子、鲤鱼、螃蟹会“游动”在板凳龙周围,一种粗犷、原生态的草根舞蹈就这样在村口晒谷坪上舞动开来……
被列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后,该县文化部门多次下到两江镇,通过走访一些老艺人,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因素,对板凳龙舞进行进一步整理、提升,把彩调中的身段、扇花、锣鼓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其中,还在舞曲的高潮部分加入了桂剧的鼓点。
经过一番编排整理后,新板凳龙舞面世,一亮相就给乡亲们带来了全新感受,一些专家评委给予了高度评价。新板凳龙舞不仅斩获桂林市多项艺术大赛的头筹,还吸引来上海东方卫视栏目组现场录制,节目面向全国播出后,社会反响极大。
民间小吃成致富产业
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的村民们绝对没有想到,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豆腐乳制作工艺,现在会给他们带来如此大的经济收益。原来只是一种民间传统小吃的四塘横山豆腐乳,如今在产品包装上多印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字,销量就翻了几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