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节期间,他母亲病危之际,他没有陪侍半天,不是他不孝敬,实际上他是个大孝子,在村里口碑很好,只是每年春节是他最忙的时候,各种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这年适逢翼城县举行威风锣鼓大赛邀请他去,因时间紧,家人多次催他回家看看,总是抽不出空儿来。当母亲喊着他的名字永远离开人世时,他还正在比赛现场讲话。“这是我终生的遗憾啊……”王振湖眼里闪着泪光。
退休以后,王振湖一如既往地钟情于锣鼓。孩子们在深圳工作,老伴也去了深圳看孙子,可他说:“我的事业在山西,在临汾,我要把毕生精力献给我的事业。”他独自一人留在临汾,继续为锣鼓事业而奔波,搞比赛,办研讨,抓训练,培养人才,外出表演,也许正是这份早已溶入血液之中的对锣鼓之爱,让他历经艰辛痴情不悔。多年来,为了解决锣鼓事宜经费的不足,王振湖不惜跑断腿、磨破嘴,找领导、拉赞助,多方筹集资金。他自己节省的钱也多数用在了锣鼓事上。他说:“只要能把事办成,吃点苦,受点累,贴点钱,心里是高兴的!”
王振湖对锣鼓队员特别关心和爱护。他把队员看成自家的亲兄弟,像亲人一样对待,和他经常交往的有许多农民朋友,有时来到临汾城内,就吃在他家,住在他家,有什么具体困难他都帮助解决。前几年,农民艺术家景海山病逝,他亲自到农村送花圈参加追悼会。为锣鼓事业作出贡献的干部宋根生、程平、单建洲等人谢世后,他都写了挽联,送了花圈,亲自到县城参加追悼会。
编著出版威风锣鼓著作10多部
多年来,王振湖坚持著述,突出写锣鼓。根据锣鼓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向民间老艺人学习,也特别重视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每到一地,他还十分注重查看碑文,有必要时就抄录下来。他还爱钻图书馆,查看资料,博览群书,在隆冬的冰雪路上,骑自行车不知摔了多少跤,他都不在乎。他看书十分专注,多少次壶里的水熬干了,炒锅里的菜糊了,饭锅里的饭溢了,他全不知晓。他有时想问题,由于太专心,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碰到了墙壁上,常常碰得鼻青脸肿。他勤于写作,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不辞辛苦。滴滴汗水浇出夺目的鲜花,殷殷心血催开硕果的香甜。他为威风锣鼓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曾编著出版了20多部书,其中威风锣鼓著作就有10多部。
在刚刚出版的《威风锣鼓的保护》一文中,王振湖写道:“我们一定要把这件宝保护好传承下去,做到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活得有意义,心中无愧疚。”“保护好威风锣鼓的文化命脉,留住威风锣鼓的记忆。……所有的记忆,都不仅仅是为了牢记过去。”表现了一个传承人的历史责任感,也表现了他的一颗爱心、善心、雄心、恒心、感恩心。他在实践中,根据鼓种的特点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弘扬传承上不拘泥一传一,更注重群体、团队、组织、系统,构建传承机制,搭建传承平台,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建筑梯队。其中,有骨干队伍,有示范基地,逐渐成为了体系。当然,威风锣鼓要发展繁荣,光靠传承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支持。这是作为传承人的王振湖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