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湖是翼城县东下坪村人,1961年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长期在临汾从事文化艺术工作,退休前曾任临汾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并一直担任锣鼓协会会长至今。由于从小就喜爱威风锣鼓、参加威风锣鼓表演,后来又一直从事与威风锣鼓有关的一些工作,王振湖对威风锣鼓的源头、曲谱、音乐、服饰、乐器制作、文化产业、传承保护等方方面面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对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独到的认识和见解。2009年,文化部命名王振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南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而王振湖说:“重要的是我能够幸运地用一生来结缘威风锣鼓,并为其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我觉得很满足。”
想方设法扩大威风锣鼓知名度
传承数千年的威风锣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王振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对威风锣鼓事业寄予了深情厚爱,奉献着聪明才智。王振湖经常参与组织锣鼓大赛和节庆活动,构筑相互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扩大威风锣鼓的知名度。锣鼓队每次外出参加国家级大型表演活动前,他都要亲自组织培训,少则几个月,多则大半年。每次集训前,他和同事们都要反复研究,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对鼓点进行新的构思和设计,并反复征求队员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按照设计的方案,严格训练,一丝不苟,以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同时,就威风锣鼓的源流,艺术美学,他亲自向队员专题讲述,使大家对威风锣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他还给队员们讲政治课,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了大家的思想认识,振奋了大家的精神面貌。
经过集训后,队员们以独特的生命情态,让鼓声发出一种鲜活动人的生命力量,从而使人们领略到一种震撼心灵的审美意境。随之产生的轰动效应,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王振湖曾多次带领威风锣鼓队,应邀赴太原、北京、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洛阳、大连、敦煌等地进行表演或训练,把威风锣鼓的种子撒向大江南北。他还参加山西省文艺家代表团应邀赴香港、泰国、越南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宣传山西民间文化。为此,他多次获得我省“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对锣鼓之爱已溶入血液之中
王振湖多年来保持着一个习惯,在锣鼓队训练时,他总是和队员同吃一锅饭,同喝一锅水,同睡地板床,同在一个操场上,沐浴烈日,挥汗如雨。随着年龄的增大,有人劝他不要再这么拼命了,但他从不听劝。他说,如此紧张的生活却是愉快无比的。然而,有一次在洪洞一个村子里集训时,他突然病倒了,不吃不喝,睡了整整一天一夜,同事们准备把他送往医院时,他却睁开了眼,什么病也没有了,原来是太累了!同事们都让他再休息两天再来训练,他却一刻也不停息,又风风火火地投入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