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非遗传统技艺在生产性保护中,没有“等靠要”、一味地“啃老本”,而是主动创新求变,在产品推陈出新上做足文章,使古老的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发展。
面向市场 在开拓中积蓄力量
龙年春节,山东临沂64岁的陈大妈做工一直忙到腊月二十八,谈到第一次来北京就能为观众现场展示自己的中国结编制手艺,她特别开心。她说:“我们的中国结过年期间卖得特别好,每年1月到7月,很多外地商家都到我们那里订货,所以,一年下来都比较忙。”片刻间,有着娴熟编制技艺的陈大妈将一个漂亮的中国结呈现在记者面前。
据了解,陈大妈所在的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被称为“中国结艺之乡”。作为非遗项目的中国结手工艺产业,这里发展得红红火火。当地企业采用“经销公司+中间人+农户”的形式组织生产,生产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带动从业农民2万多人。2011年,该乡中国结产值达4600万元、产量6000多万件,占全国总产量的60%。
谈到市场业绩,郭俊陆满脸喜悦。他介绍说,作为山西最大的食醋生产企业,通过加盟连锁经营等方式,老陈醋集团旗下的“东湖”品牌已经在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建立了庞大的营销网络,市场潜力得以充分挖掘,年产值上亿元。
潍坊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的风筝产品,目前已出口到欧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海外业务已占公司总业务量的80%。据了解,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内传统外向型企业生产举步维艰之际,该公司逆势而上,借助网络交易平台,依靠大笔国际订单,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尝到出口的甜头。此后,他们又围绕开拓国际市场大做文章,受益匪浅。
当江苏宜兴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人汪寅仙向观众演示“压筋瓤”制作技艺时,她的徒弟姚志源正在向记者详细介绍展柜中做工精细、品相极佳的紫砂精品。据介绍,他们制作的紫砂壶除了参加一般的展销和卖场销售外,还进军拍卖市场的“奢侈品”行列。此前,他们曾有一件紫砂壶精品在保利拍卖行拍出了460万元的高价。
由此不难发现,主动面向市场、完善营销网络、尝试新的营销方式,成为非遗传统技艺产品适销对路、实现不菲价值、增强发展后劲的不二选择。
人才培养 传承后继有人
四川省阿坝州的杨华珍深爱着藏羌织绣,作为传承人的她,谈起对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感触颇深。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重建家园过程中,杨华珍组织成立了生产协会,向身边的姐妹教授藏羌织绣技艺,进行生产自救。从4年前的寥寥几个人,到今天的几千人的生产规模,杨华珍对人才培养颇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