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炎炎夏日那些老北京的冰饮小吃

时间:2010-06-25 11:23 北京美食 点击:我要评论

冷饮在老北京时称为“冰食”。冰食的传统源远流长,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幽风-七月》中就有冬季去凿冰,把冰储蓄在地下待夏季时供消暑食用的记载。

冷饮在老北京时称为“冰食”。冰食的传统源远流长,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幽风-七月》中就有冬季去凿冰,把冰储蓄在地下待夏季时供消暑食用的记载。

古代人消暑,主要一靠扇子,二用冰水。冰之来源古时是冬季在冰窖、冰井或冰室内贮水结冰以待夏季使用,即类似如今说的冰库。到了周代,还专门设有专管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周礼》还记载:“春秋治鉴,夏颁冰,秋刷。”即冬季藏冰,夏天开始使用窖冰,炎夏后秋天清刷整修,以备来冬再贮新冰之意。古代时就是用这种冰来冰镇食物和酒水。
  
冰的用法是将食物和酒放置于特定的屋室“冰橱”中。在《吴越春秋》上就有越王勾践在炎夏时食宿在冰橱的记述。许多诗人有冰食的诗句,屈原的《楚辞-招魂》篇写有“挫槽冻饮酌清凉兮”的诗句;杜甫也曾有“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的纳凉诗句,记述了显贵之家吃冰食消暑之情景。冰水是为公子们调制的,应该是加了香料的冰水,比如薄荷水。藕丝是为小姐们制作的。可见酷夏防暑降温用吃冰食冷饮之法自古就很盛行。到元明清,北京已出现用牛奶果汁香料和水制成的食品--奶酪,在《红楼梦》中,也记载有玫瑰露、木樨露、酸梅汤和凉茶等众多冰食。在市肆上也有冰镇西瓜、冰镇酸梅汤、冰棍等冰食出现。而清末民国以来,百姓家在伏天最盛行自制绿豆汤、莲子汤及用中草药熬制的暑汤,以避暑防热健身。
六十年前老北京的冰食花样繁多
  
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亦称杏酪,是老北京时的冰食佳品。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云:“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锅煮熟,加白糖霜或量加牛乳。”此法做出冷却后即成杏酪,将其切成小块配以冰水,形似豆腐样,食后凉爽滑嫩适口,很受食者赞誉。这种杏仁豆腐除小吃店外,在西餐店常有出售。
暑汤
  
老北京时的气候是冬冷夏热,在炎炎夏日里老百姓离不开防暑降温的“暑汤”。
  
暑汤泛说可包括百姓家熬制的绿豆汤和街市所有的冰冷饮料及可降暑的药汤。这里所说的暑汤是指中药铺配制的、免费供给平民百姓喝的消暑药汤,其方剂多用适合伏天服用的香薷汤、双花汤等。这种暑汤都有祛暑散热、清三焦火、理气宽中等功效。旧时同仁堂、鹤年堂、庆仁堂等药铺以及药王庙、关王庙等处,都在夏至节后在门前摆个长条桌,上面放着装满药汤的大玻璃缸或木桶以及瓷碗、玻璃杯,过路者都可停步在桌前喝上一两碗,既解渴又祛暑。有些住户也常买配好的药剂包,拿回家自己煎制,全家饮用。有一些药铺也常在供行人免费喝“暑汤”的同时,施舍一些藿香正气丸等小药包,上面通常印着店铺的字号以及“暑天防热,保重身体”等字样,既是社会慈善活动,也是做生意的宣传,从而扩大自家店铺的知名度。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