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长生堂”一度萧条,名师周德材接任老板后,从上海请了8位理发师,投入上万余大洋重新装修店面。由于设备、装修先进,名师成群,生意又火爆起来。
“仅订制16把铁椅子就花去了8000块现洋,门是雕花隔扇,窗是彩色雕花。每张椅子上都配有虎皮动物图案的皮垫子,天然大理石台板,全部用红铜条包边,富丽堂皇。”代芙蓉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长生堂”还保留着那一时期的装修遗风,遗憾的是毁于“文革”,连解放前的老照片资料也未能留下一张。
“长生堂”独门绝技是手指造型,就是完全通过一把剪刀,一把梳子,就可以完美地体现不同风格的发型美感。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吹风引进武汉后,长生堂的手指造型绝技如虎添翼,名师辈出。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名师周子善。
”他有个绰号叫‘高鼻子’,排场最大,每次给人理发时总有四五个徒弟在身边,有的端着茶在旁伺候着,若茶凉了,他一喝,二话不说便会摔杯子。”毕师傅回忆说,旧时的法租界周围有许多戏园子,里头的名角儿都上“长生堂”弄头发。40年代,有一部美国影片《出水芙蓉》来汉公映,片中女主角扮演者伊蕙莲丝的发型最逗人喜爱。而这位“高鼻子”特别灵光,看过电影后如法炮制,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发型,取名“泳式上旋”。许多女士点匠点样要做这种发型,周师傅有求必应。
长生堂声誉由此大振,“蕙莲丝头”热不仅波及全国,甚至达到了中国电影界,当时,风靡一时的国产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女主角都是梳的这种发型。
民国时期,长生堂几乎引领着武汉的时尚风标。
“那时到长生堂来理发和做头的,以达官显贵及外国人居多,甚至蒋介石也知道汉口有个长生堂。”代芙蓉曾经听店里的老师傅讲,蒋介石每次来汉口,都要请“长生堂”的师傅代恒贵及其儿子代友宝为其剃头,工具是蒋介石自备的专用理发工具。武汉解放前夕,许多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在离开大陆时,一定要在“长生堂”理个发后再走。他们是想借“长生堂”的吉祥字号,希望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改革开放后,很多老人从台湾回大陆探亲,都特意找到长生堂,重温那段时光。
“长生堂”的火爆生意一直持续到解放之初。1952年,“长生堂”变更为“国营”,招牌改为“江岸区合作社理发厅”。1959年恢复“长生堂”。“文革”期间,又先后改为“二七理发厅”和“江岸理发厅”,直至1978年,才又一次恢复“长生堂”的店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