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惊风雨,空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春节,王安石客居他乡,佳节思亲,也难免生“断肠人在天涯”的感伤:一樽聊有天涯意,百感翻然醉里眠。酒醒灯前犹是客,梦回江北已经年。佳时流落真可得,胜事蹉跎只可怜。唯有到家寒食在,春风东泛濒溪船。
与文天祥的沉痛苍凉迥然有别,也与王安石的淡淡哀伤很不相同,词人杨无咎的除夕之作为:
劝君今夕不须眠,目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芒筵,愿新年胜旧年。
在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诗人往往以酒释怀,表达由衷的感慨或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2)酒与清明节
清明节早在古代春秋时期已经产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从殷商至汉初时期二十四个节气已全部制定完成。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太阳到达黄经15度,即为清明节。
清明节,因为时处春和景明之时,枝绿草青,万物欣欣向荣,有祭墓和踏青的习俗。无论祭墓、踏青,均少不得酒。明人刘侗《五杂组》记:“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墓,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
这个节日里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古人在清明时节饮酒并留下大量诗作,唐代白居易写道:
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
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舒缓祭墓之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3)酒与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五日。“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清•宝廷《五日读〈离骚〉》)端即初始,午乃十二地支之一。原来端午只意味着每月初五日。由于“五”与“午”同音,因此,端五又叫“端午”,后来特别将五月五日称为端五。唐时为避玄宗生日之讳,特将“端五”改为“端午”。从此,端午节的名字就固定下了下来。
端午节的形成主要是为悼屈原和辟邪恶。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正道直行,刚直不阿,为实现“美政”理想同奸佞群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以死进行了最后的抗争,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丽之歌。相传他是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的,江中的渔夫闻讯泛舟赶来打捞,费尽周折也末见到他的尸体。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粽子等物扔进江中,一个老医生拿出一坛子雄黄酒倒进江里,认为这样可以保护屈原尸体不为蛟龙水兽所伤害。因而,后世悼念屈原时就多与酒发生了联系,其至把他的《离骚》当成了与酒一样须臾不可离的宝物。《世说•任诞篇》云:“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成名士。”清人屈绍隆提出和酒读《离骚》:“一叶《离骚》酒一樽,滩声空助效臣哀。”宝廷更认为以《离骚》佐酒远胜佳美馔:“《离骚》分年欣喜,年来久未温,姑作下酒物,绝胜肴馔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