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幂
西北地区风沙较多,为躲避风沙,西域女子喜欢戴一种叫幂的头饰。它是一种从头上下垂将全身都罩在里面的纱网,在西域地区不分男女均可用之。《隋书·附国传》记载:“以皮为帽,圆形如钵,或戴幂”;《隋书·吐谷浑传》载:“王公贵人多戴幂。”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土于吐鲁番古墓的《树下人物图》中的女主人公旁边还有一位侍女,穿袍服,右手高举正在卸御蒙在头上的幂,这种幂用黑色布帛制成,长度大约在胸际,露出人的眼鼻,其余部分则全部障蔽。阿斯塔那222墓出土的一件彩绘骑马仕女俑,头上也戴着幂不过形制与上面所说的幂有所不同,黑色的布料盖在女俑的席帽上,露出面部,并非全身障蔽,如同现在农村妇女的头巾。在西域地区主要是用来遮挡风沙、扬尘,传到中原后,很快找到了它的土壤,十分符合“男女授受不亲”这种传统礼制。北周时期朝廷规定妇女外出要戴幂,不许妇女肌肤外露。《旧唐书·舆服制》记载:“武德、贞观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幂,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可见唐初中原地区女子戴幂;主要是防止别人观看。
7、帷帽
戴帷帽是西域女子的独特爱好。一般认为帷帽是在幂的基础上改造而来,主体是用一种质地较硬的藤条或席片作骨架,上面绷上布帛,再在它的沿上加缀一圈长短与人颈部相等的纱网,就成了帷帽。它不能像幂那样“全身障蔽”,只能遮住面部而已。《旧唐书·舆服制》记载:“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帷帽大形,幂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幂之制”。唐朝中期,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风气日益开放,封建礼法在服饰上的约束受到冲击,帷帽这种与幂相比更能张扬女性个性的头饰,越来越受到年轻女子的喜爱,特别是在中原地区十分盛行,宫中和民间女子都争相效仿。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一件彩绘骑马仕女俑,再现了当时一位西域高昌女子头戴帷帽骑马出行的情景。她身穿袒胸窄袖襦和间色长裤,手握马缰端坐在马背上,戴着帷帽的纱帷好像仍在飘荡,充分显示了唐代西域女子所独有的高雅庄重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风貌。
8、胡帽
中原地区把周边少数民族居民常戴的帽子称之为“胡帽”,由于西域冬季天气寒冷,先秦、汉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人民普遍戴帽,到了唐代也应是如此,但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女子戴帽的资料不太多见,只见于阿斯塔那唐墓墓出土的一幅绢画《乐伎图》中,图中一位年轻美貌的西域女子,身着色彩鲜艳的上衣,手持一把古琴,头上戴着的高帽子,其质地看上去应是色彩鲜艳的丝织品,上面绣有漂亮的花纹图案。这项帽子主要特征是左右护耳与帽子连为一体,自然垂下,在冬天穿戴十分实用,因此有学者称其为“搭耳帽”。在唐朝随着西域音乐舞蹈传入,舞蹈时所穿的胡服为中原居民所接受。从西域“石国”传入的“胡腾舞”,舞者戴一种虚顶的“织成蕃帽”,如诗人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滕》诗所云“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樽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小”。“浑脱帽”也是西域胡帽的一种,吐鲁番出土纸制的浑脱帽,它与帷帽相似但没有纬纱,外表涂黑并施彩绘花纹。当时人们穿戴的浑脱帽应该是用动物的皮、毡或质地厚实的织物缝制而成。这种帽子传入中原后,深受王公贵族们的喜爱,出现了“都邑城市,相率为浑脱”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