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有哪些代表性的服饰呢?
袁/胡:男性服装当时社会上最普遍穿着的依旧是大襟右衽中装长袍和马褂,在西式服装方面,民国元年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布的《服制》确定了大礼服,即黑色燕尾服,领型为尖角驳领,下领片饰以缎面料子,长裤的边缘线嵌有缎面条饰。而西装成为民国男性的半正式礼服,翻驳领,左胸开袋,衣身下方左右开袋,单排或双排纽扣,与背心、西裤成三件套西装,面料以毛呢为主,服色为黑色、深蓝色或白色居多。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在民国初年并行于政治社交场合。
还有来自日本的一种改良西式服装,为学生服,通常是立领,有三个暗袋七个纽扣;也有一个口袋,五个或六个纽扣的不等,多数为黑色、深色或浅灰色等。
此外,西式翻领、装袖、开襟、衣长及膝的西式大衣,西式衬衫,手工编结和机械编结的毛衣(俗称绒线衫)亦成流行,北京政坛军阀们穿着的各色军装也成时尚。
女性服饰开始简化,以上袄下裙为主流,衣服更加称身适体,上衣腰身收得较窄小,大襟右衽,袖长不过肘,袖口呈喇叭状,又称“倒大袖”;腰臀呈曲线,下摆有弧形、圆角、直角等。女学生和年轻妇女受当时日本女装的影响较明显,高领衣衫狭窄修长与黑色长裙相配,袄裙均不施绣文。若加上一副椭圆的小蓝眼镜,穿一双尖皮鞋,则是最时髦的装扮。
记者: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可算是历史上第一次用官方法令的形式将西洋服饰文化引入中国,但为什么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
袁/胡:辛亥革命前后,西装常被视为革命党人的标志,当时人称“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厕身新人物之列。”在上层社会,西服成为一种流行的“官服”。
从当时的照片可见端倪。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17省代表,与会者40余人,六成穿长袍马褂,四成穿西服。1912年3月25日,内阁总理唐绍仪赴南京接收临时政府,孙中山率总统职员和唐绍仪合影,照片上40余人,绝大多数穿西服。接受了西方服饰文化的革命者,在4个月后颁布的《服制》中,自然地选择了西洋的服装样式。
经典中山国服
虽然官方颁布的《服制》法令选择了西洋服式,但和辛亥革命本身的不彻底一般,《服制》并没有得到广泛推行。反而是以中山先生命名的“中山装”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史上最成功的民族化男装,并伴随着中国今后政治历史的起伏跌宕而出现在各个时期,成为最具政治色彩和进步特色的服装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