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茅的根本问题可以归结为两字“太乱”。其实,在贵州省除了茅台外,赖茅也是酱酒的一个代表,其产品畅销全国很多省份。可以说,赖茅占据了天生的优势,在品牌宣传上的梳理,让消费者一下子就想到了赖茅是茅台的祖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赖茅在品质、实力、基地建设、品牌规划、市场等方面都没有做好规划;加之知识产权上的保护意识不健全,致使其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生产“赖茅”的企业或个人都在各做各的,没有哪一家专门去做品牌,从而导致了你是赖茅,我也是赖茅,全国都是赖茅的乱象。
赖茅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品牌”,说是“酱香鼻祖”也不为过,但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必须要有现代意识。
其实,关于白酒的品牌、文化纠葛,绝不仅仅限于赖茅一个,好比遍布在洋河古镇四周的一片“蓝色”、“梦香”;古井镇附近数不胜数的以“井”、“贡”为名者,他们的存在固然不足以对传统名酒品牌产生质的影响和冲击,但其简单模仿的粗线条思维对于酒文化的健康发展却是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一种隐忧。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中国白酒经过上千年发展,其文化的本源价值究竟在哪里?对于宝贵的民族品牌资源,又该怎样加以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发扬。
至少我们可以断言,模仿绝不是对酒文化的真正发扬,只会令其在乱象中迷失方向、走向消亡。当前,随着酒类消费市场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只有消费者才有资格对酒文化进行最终评判。
以赖茅为鉴,消费者已经对空洞的杜撰失去了耐心和兴趣,与此同时,也把真正具有文化鉴赏、传承价值的优秀品牌也一并卷入漩涡之中,这难道不是中国传统白酒的一种悲哀吗?
如果把视野拓展到全球酒类市场,中国白酒也许可以获得更多启发。法国葡萄酒享誉世界,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这种酒文化则包涵了家族因袭、工艺特色以及时间、地点、工具等“旁枝末节”之中近乎虔诚的传承,与品牌的诉求相融合,便成为一个有内容、有包装、有表述的完整文化体系。
反观赖茅今天所遭遇的尴尬处境,其实也是酒文化认知局限的一种反映,仅靠字面上的简单模仿,仅靠对历史传承的“拿来主义”,就能诠释出赖茅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特点?显然不可能。
赖茅的“名门”浮沉录再一次提醒我们,优秀白酒品牌应以民族传统财富的身份而“自重”,将品牌文化的塑造与企业日常的营销、管理、生产等要素共同融合为竞争力体系,并主动调整、积极创新,以迎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内塑企业性格,外求市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