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祭天仪仗复活天坛古迹(2)

时间:2010-03-01 18:12 北京科技报 点击:我要评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周桂钿教授对此认为,祭天仪仗表演给天坛公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益,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还有瑕疵。我觉得天坛现在举办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周桂钿教授对此认为,祭天仪仗表演给天坛公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益,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还有瑕疵。“我觉得天坛现在举办的祭天仪仗展演模仿的形式有了,但内涵还不够,很多老百姓去可能也就是看个热闹,如同看了场戏。”

周桂钿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曾花大力气研究过有关皇帝祭天方面的历史。他告诉《北京科技报》,祭天在古时是件很隆重的事,皇帝向上天祈祷,是天人沟通的重要方式,是非常虔诚的。为了这个隆重的典礼,负责祭祀的太史要提前三天告诉皇帝,以便皇帝做好祭祀的准备。皇帝需要准备的一是洗澡,二是素食,三是独居,四是不处理政务。祭前五日,皇帝派亲王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一般宰杀的小牛犊的牛角必须在一寸长左右,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

周桂钿表示,目前天坛的祭天仪仗展演侧重于重现当时的人物场景和祭天古乐,在祭祀文化的细节上还有待加强,比如在当时皇帝祭祀时,一般都用黄绒线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在祭天祈谷前,皇帝会烧松柏木,祈谷祭曲奏完后,会把供牛的尾巴割下,拌上牛血牛毛,并埋起来,象征人类初期茹毛饮血的生活。这些细节在目前的祭天仪仗展演中都没有表现。当然,现今在现场表演时,不可能焚烧松柏枝,重现古人燎庭的习俗,但也可以用仿真绿植来代替。同时,“宰牲也可用纸牛来代替,将其省略不再现,我觉得不妥”。

“祭天礼仪的再现,我倒认为是把沉寂的历史鲜活了起来,把静态的文物资源变活,使这些冷冰冰的文物遗存变得可听、可观、可视、可触。”中国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教授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告诉《北京科技报》:“让皇帝走下圣坛,使天坛更让人亲近,让老百姓参与进来,愿意买单,这就是成功。”

“游人用脚说明了对祭天仪仗展演的认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我们要‘娱’不要‘迂’!”王衍用教授认为,就像很多学界的人认为于丹讲的《论语》在很多方面存在误读一样,“要没有于丹这个‘文化奶妈’,老百姓更不可能去了解《论语》,因为这需要高深的文言功底。”天坛承载的文化内涵需要用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展现,只有赋予了文化古迹新生命,才可能继续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