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具备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商业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的斗门古街仍然“很兴旺”。在赵业勤的记忆中,当时要从街头逛到街尾,“至少要一个多小时,就像现在的步行街”。期盼老商号再火起来。
“这种兴旺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赵业勤介绍,大约在1986年时,仍属国有的广英祥商号被改为斗门粮油食品商店,并进行了重新装修。“现在的招牌,还有楼顶的吊灯都是当时装上去的”,而原本位于一楼门顶的“广英祥”招牌则被一幅瓷砖画取代。
新招牌并未改变老商号日趋衰落的命运。赵业勤说,80年代之后,随着斗门新街的开发,以及附近其他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斗门古街日渐式微,往日里熙熙攘攘、商贾云集的景象不复存在,原本生意“最红火”的广英祥商号“改行”后仍然步履维艰,经营惨淡。90年代后期,随着供销社体制改革,古街上许多老商铺都被承包给私人经营,其中不少都被改作对人流量要求不高的家私店。
赵业勤说,在几年前承包“广英祥”商号之前,自己曾在古街上开过鞋店,但由于客源太少,“开了不久就关门了”。如今改做家具销售,生意依然惨淡,“也就刚刚够本儿”。“如果古街能得到合理的开发改造,相信‘广英祥’这样的老商号还能再火起来。”长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