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白酒的广告词这样说:你听到的历史是×年,你看到的历史是××年,你品尝到的历史是×××年。这意思是说:喝了咱的酒,你就喝了历史和文化,想不风雅都难。所有的老字号差不多都是这么一个推广思路,但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被平面化的时代,历史已经不是靠卖点了,许多老字号的举步维艰甚至关门歇业就是明证。
比如在广州,短短数年,惠如、南园、东江饭店、成珠楼、清平饭店、大三元、大公、陶陶居等曾经显赫一时的老字号,或改头换面,或关门大吉。其中成珠楼的尴尬特别值得一说。早在2002年,成珠楼的经营场地就已卖给了赫赫有名的东江集团,但招牌仍然待字闺中——资产管理方嫌对方出价太低,一直不肯出手。像成珠楼这样在仓库里睡觉的“金字招牌”,广州有一大批。
要说成珠楼这样的招牌是无形资产,潜在价值很大,但问题是,必须在市场上换回利润才有意义。如果这些招牌一直躺在那里,即使光芒万丈,那也不是金子。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市场对老字号失去了信心,而是资产管理方觉得若是卖不上好价钱,未免辱没了这些老字号——我们姑且这样认为。可是有一点要搞清楚:虽然这些老字号都有一段威水史,那毕竟已是过去式,现在重出江湖能否神勇依然,还真的很难说。这也就是那些买家所要承担的市场风险,为了降低风险,当然要将价格压低。“看不见的手”确实就是这样挥的,因此也不能指责这些商人“没文化”,“忘记历史”。
换个姿态来说,自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后,这些原本属于私人财产的老字号就都成了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的管理方负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但保值增值并不意味着非得是一锤子买卖,因为市场出不了期望的价钱。为什么不来个迂回战术呢?把价格开低点先盘活了再说。或者把价格与新东家的经营状况挂钩,经营得好就多收点,经营得不好就少收或不收,实在不行还可以收回来再卖。总之既然人民把资产交给你了,你就得有点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动脑筋花点心思,不能指望一下子卖个好价钱完事大吉。
如今时代不同了,即便贵为老字号,也不能倚老卖老,而要顺应市场规律。要知道,在规律面前,可一向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