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记炒肝:与鼓楼融为一体
除去首当其冲的爆肚任,附近的老字号,如鼓楼东大街309号的馄饨侯、311号的姚记炒肝,因为距离钟鼓楼广场稍远,暂时没有被列入征收名单。但居民们都听到了小道消息:公告涉及的只是一期工程,后续还有二期、三期。“馄饨侯和姚记炒肝可能保不住了,”一个街坊叹息。
姚记炒肝店的历史已经将近30年了。因为美国副总统拜登的一顿午餐,全世界都知道了这家小店,它成为了展示钟鼓楼人文风情的“窗口单位”。这里距拆迁后的钟鼓楼东南角空地只一街之隔,直线距离不过50米。
目前,店里熙熙攘攘一如往常,本地居民、外地游客捏着钞票排长队,然后在窗口守候热气腾腾的炒肝、卤煮和包子。但透过雾气覆盖的玻璃、不时掀起的门帘,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对街的灰墙。墙背后,一度是保留有元大都肌理的胡同、四合院,还开过一些餐馆,但是现在都被夷平,只剩裸露的褐土。
经营姚记炒肝的也是附近居民。姚记炒肝第三代传人姚龙告诉记者,自己家曾经住在地安门百货商场对面的辛四胡同,旁边就是什刹海。在新四胡同因城市改造被拆后,他颇有商业头脑的爷爷放弃了补偿的一套楼房,换了间距鼓楼只有30米的门面房。搁上三四张桌子,70岁的老人卖起了炒肝。
在一家人的用心经营下,生意顺风顺水。后来,炒肝店搬到了鼓楼拐弯处,成了离鼓楼东侧最近的一家商铺。顾客一出店,抬头就是鼓楼精致的斗拱、飞扬的重檐和钟楼肃穆的灰砖,底色是北京的蓝天。“要想吃炒肝,鼓楼一拐弯”的说法也传开了。时间一久,人们觉得这家店已经与鼓楼融为一体。
它逐渐成了老北京的一张名片,接待了马精武、雷恪生、韩善续、周润发、鞠萍、张越、迟重瑞等名人。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电视台和各省地方卫视,都来这里拍特色小吃,背景是钟鼓楼。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里,一个胖胖的男海归甚至告诉相亲的女方:“咱俩要能成,我带你去北京吃姚记炒肝。”
真正让小店知名度到达顶峰的,是2011年8月美国副总统拜登的到访。拜登走后,要求采访的媒体打爆了店里的电话。在这以后,小吃店接待了越来越多的外籍华人,尤其是祖籍北京的华人。到鼓楼吃姚记炒肝,是他们回国后的第一件事,以此寻回童年的北京记忆。
老字号:我们不想走
华新民《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里》一书中写道,20世纪初,法国诗人谢阁兰向音乐家德彪西去信,讲述自己的中国之旅。他先经过了英国式的香港,接着是美国式的上海,德国和英国式的汉口,直到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30个小时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终于到了中国:“北京才是中国,整个中华大地都凝聚在这里。然而不是所有的眼睛都看得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