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华氏大药房杨浦店引进药妆后销售亦不如预期;而位居南京东路,2009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的第一医药商店,药妆销售情况也在下滑。
同时,由于总体销量不大,即使是一些客流量较大的药房,在与药妆代理商的谈判中也不能获得太多支持,例如薇姿提供给南京东路某药房的扣率约为18%,据称这已经“比较优惠了”。
在重庆,亦有一家当地主流连锁药店在其总店进行了药妆试销。专门辟出一块药妆专区,面积约占整个经营面积的10%,主要依靠自然销售,结果每天的销售额不足千元,问津者寥寥。
不过,失意冷却不了热情,更多的药店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2009年,国大药房的希嘉药妆店已经开出了9家,目前正在大力物色药妆专业人才。上海的老字号蔡同德堂去年8月份重新装修开业后,亦开设了药妆专柜。复美大药房也将药品占比从80%适度削减到70%,提高美容品等非药品的销售比例。
焦灼的探索
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如今的药妆,不管是对销售方还是生产方,都似一座围城,个中滋味难以言说。而这正反映了新医改环境下药店在多元化探索上焦灼的现状。
“薇姿的撤退,一方面说明目标人群的消费观念还没有形成,这对于所有涉足药妆的药店及生产企业而言,都是必须面对和共同解决的问题。目前,药妆品牌都在各自为战,还没有在药店渠道内形成力量,还没能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此外,药店对药妆的营销支持是否到位也是一个问题,做得不好也会阻止药妆的进一步延伸。”中智药业特约顾问代航说。
事实上,药店对药妆的热衷更多源于新医改及社区基本药物销售零差率压力下的多元化尝试。然而,在众多多元化可选择的品类中,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的销售占比并不比药妆低。记者从益丰大药房上海总店了解到,该店药品销售占比65%,保健食品占比约15%,日化护理约3%。一些老字号药房,参茸、保健品的销售占比也相当高,雷允上药城的参茸销售大概占了38%,药品占比比参茸略低,器械和非药食品类均分了剩下约25%的销售份额,其中药妆约为8%。“这样看来,在多元化品类选择上,至少在目前,药妆应该排在保健品甚至医疗器械之后。”代航认为。
而何家巨也同样认为,对于药妆的探索,卖场(即类似于屈臣氏的个人健康用品专卖店)和品牌企业至今尚难言成功。